我觉得民国初期有个现象蛮有意思。 那时候,家里有点条件的人都去留洋。 留洋的方向

齿猛看历史 2024-11-15 20:22:28

我觉得民国初期有个现象蛮有意思。 那时候,家里有点条件的人都去留洋。 留洋的方向分为: 下东洋、下西洋、下南洋。 下东洋,说的是去日本。 这波留洋的人回来后,大多变成了激进的革命家。 比如,陈独秀、李大钊、邹容、聂耳、郁达夫等等,同盟会都是在日本成立的,就连留学日本的鲁迅都很有革命性。

下西洋,一般是去欧美。 这波留洋的人回来后,一般成为学者、科学家。比如,徐志摩、林徽因、胡适、钱钟书、钱学森、邓稼先、郑毓秀等等。

下南洋,则一般是去东南亚。 这波人一般不回来了,因为他们是去做生意的,最后变成各式各样的富豪。比如,陈嘉庚,各种富豪家族的创始人。

为什么去不同的地方留洋,会形成不同的求学氛围和团体? 我瞎说一二啊。

这些出国目的地,最穷的是东南亚。下南洋的人,家境普遍比较差,他们去到东南亚后,生存问题变成他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那这拨人就得拼命去搞钱、抓生产。

去日本的那群人,家里有点钱但不多(日本留学费用不如欧美贵),他们在国内与底层接触比较多,去到日本后又看到中日差距很大、看到了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的变化,在国内形成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到日本后形成的爱国情怀让这群人产生了救亡图存的心理,然后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救国氛围。

去欧美的那群人,家境相对比较优越(去欧美留学的费用贵啊)。 他们选择出国深造,初衷是为了镀金,回国后谋取更高的收入、赢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所以,就更加注重学业,想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

这就造成了这样一个普遍现象:下东洋的,大多成为革命家;下西洋的,大多是学者;下南洋的,大多成为了商人。

0 阅读: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