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游击队要打界首镇,根据情报,镇上只有七八个鬼子,张北华不放心,亲自到镇上侦察,结果发现镇子上有300多名鬼子,他吓坏了! 1937年的冬天,山东大地被皑皑白雪所覆盖,寒风如刀割般刺骨。在这片被战火摧残的土地上,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正酝酿着一场重要的突袭行动。他们的目标,是位于山东津浦铁路沿线的界首镇。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让这场行动充满了未知的变数。 界首镇,作为日军的一个重要据点,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它不仅是日军运输物资和兵员的枢纽,更是连接长清、泰安等地的关键节点。对于抗敌自卫团而言,如果能够成功突袭界首镇,不仅能够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还能极大地鼓舞泰西地区的抗日士气。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他们必须掌握准确的情报。 起初,情报显示界首镇上仅有七八名日军驻守,这对于抗敌自卫团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然而,队伍领袖张北华却对此产生了深深的疑虑。他深知,日军绝不会如此轻易地放弃这样一个重要的据点。作为一名历经磨难的抗日斗士,张北华曾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入狱,但他从未屈服,始终坚守着抗日的信念。这份信念,让他在面对任何情报时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为了验证情报的真实性,张北华决定亲自带领一名战士潜入界首镇进行侦察。夜幕降临,风雪交加,两人借着夜色的掩护,悄无声息地接近了镇子。他们沿着墙根小心翼翼地前行,生怕发出一点声响。然而,即便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张北华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觉。 当他们来到一处挂着日本国旗的院子前时,张北华的心不禁提到了嗓子眼。这就是情报中提到的日军驻地吗?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他感到有些疑惑。门前竟然没有哨兵,这完全不符合日军一贯的警戒风格。张北华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决定继续深入侦察。 他们穿过狭窄的街道,来到了镇子的中心地带。这里灯火昏暗,寂静无声,仿佛一切都笼罩在一种诡异的氛围中。张北华和战士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生怕错过任何一丝线索。就在这时,他们遇到了一位神色慌张的老百姓。 这位老百姓告诉他们,昨晚日军突然调来了一个中队,人数多达三百多人,现在镇上到处都是鬼子。这番话让张北华心中一紧,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陷入了日军的埋伏之中。如果此时贸然行动,后果将不堪设想。 张北华迅速冷静下来,他意识到,此时最重要的任务是尽快撤回队伍,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于是,他带着战士迅速撤离现场,回到了抗敌自卫团的驻地。当他将侦察到的真实情况告诉队员们时,所有人都感到后怕不已。他们庆幸自己能够躲过这一劫,同时也对张北华的谨慎和决策能力表示由衷的敬佩。 这次侦察行动虽然未能实现原定目标,但却让抗敌自卫团认识到了情报的重要性。他们意识到,只有掌握了准确的情报,才能在战斗中取得先机。因此,在之后的战斗中,他们更加注重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工作,逐渐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情报体系。 张北华的这次侦察行动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深知,作为一名抗日斗士,自己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和冷静,才能带领队伍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断发展壮大。他凭借着自己的谨慎、勇敢和对战略目标的准确把握,带领抗敌自卫团在界首镇周边频繁袭扰日军,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敌自卫团的声望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抗日志士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他们不仅在人数上得到了扩充,还在武器装备和战斗技能上得到了显著提升。而界首镇作为日军的重要据点,也成为了他们频繁袭扰的目标之一。 在一次次的战斗中,抗敌自卫团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战术体系。他们利用地形和天气条件,巧妙地躲避日军的侦察和追击;同时,他们也善于利用夜色的掩护,对日军进行突然袭击和伏击。这些战术的运用,让抗敌自卫团在战斗中屡建奇功,逐渐成为了日军心中的一块心病。 然而,对于张北华来说,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深知,抗日斗争是一场长期的战争,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因此,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冷静,带领队伍在敌后战场上继续奋战。他的领导能力和战略眼光,为抗敌自卫团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回首那段峥嵘岁月,我们不禁为张北华的智勇双全和坚定信念所折服。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抗日斗士,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