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华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甘思和外出考察,一个老部下找到他:“原冀鲁豫军区

沐白史记鹿 2024-11-18 16:45:52

1952年,华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甘思和外出考察,一个老部下找到他:“原冀鲁豫军区4旅旅长赵海枫的遗孀和孩子在农村生活困难。”甘思和了解到情况后,亲自驱车找到了赵海枫遗孀,并做出承诺:“以后军区会照顾你们的生活。” 甘思和,1915年出生,湖北红安人。 1930年,15岁的他投身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戎马倥偬半生,功勋卓著。 别看他人,他可不只是个只会打仗的粗人哦。 那就错了。 他的经历里,既有硝烟弥漫的战场,也藏着对老百姓的深情。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质,在他身上完美融合,构成了一个真实而丰满的“人”。 甘思和的革命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他一加入红军,因为以前读过两年书,所以被派去军需处帮忙。后来,他又被调到红31军司令部,负责文书工作。 红31军的政委,正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开国中将詹才芳。 谁也没想到,这段经历差点让他命丧黄泉。 甘思和在“肃反”扩大化时,被误判为“反革命”,结果被关进了监狱。 还好,詹才芳及时出手,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詹才芳慧眼识珠,看出甘思和的忠心和才华,便以需要警卫员为由,把他带在身边。 在詹才芳的培养下,甘思和从警卫员一步步变成了作战参谋。 全面抗战开始后,甘思和成了八路军129师的政治部机要秘书和总务处长,主要在冀南地区活动,参加了娘子关战役和百团大战等关键战斗。 他不仅骁勇善战,还善于做群众工作,团结各阶层力量共同抗日,在冀南人民心中树立了崇高威望。 在解放战争那会儿,甘思和仍旧坚守在冀南地区。 1947年夏,国民党军队在冀南地区溃不成军,残余势力龟缩在永年县城,妄图负隅顽抗。 为了减少伤亡,刘伯承元帅指示:对永年之敌采取“长期围困”策略。 如何围困? 甘思和突发奇想,要建一座“城中之城”! 在永年县城周边再建一道城墙,把敌人围起来。 这招够狠,但工程量巨大。 甘思和没有退缩,他发动周边五个县、二十多万民众,历时三个月,硬是修起了一条长达45里的城墙! 为了彻底封锁敌军退路,他还请来爆破专家,在城墙外围布设地雷阵。 被围困的敌军起初还能依靠空投物资苟延残喘,但时间一长,物资匮乏,士气低落。 熬到9月,这伙残敌终于扛不住了,想假借投降之名突围。 尽管身体不适,甘思还是迅速识破了敌人的阴谋,马上下令提高警惕,严密防范他们突围。 敌军突围当晚,我军早已严阵以待,仅用几个小时就解决了战斗,永年县城宣告解放。 1952年夏天,甘思和少将虽然已经获得军衔,可他心里一直放不下,就是想找到战友赵海枫的家人。 赵海枫,冀鲁豫军区4旅的前旅长,在一次激战中壮烈殉国。 甘思和一直记挂着对战友的承诺:照顾好他的家人。 经过五年不懈的寻找,他终于找到了赵海枫的妻子张喜如和他们的孩子。 发现他们时,甘思和的心头一阵刺痛。 张喜如母子生活极其困苦,居住在一个破败不堪的土屋里,孩子骨瘦如柴,张喜如也体弱多病,为了养活儿子,她不得不强撑着病体辛苦劳作。 甘思和放下手头繁忙的工作,立刻驱车前往探望。 看到个瘦小的娃儿费力地搬着比他还大的木头,再看张喜如脸色那么苍白,心里不禁感到挺不是滋味。 他立刻上前,对张喜如表达了迟来的歉意和慰问。 张喜如得知来人是丈夫的战友,不禁潸然泪下,转身对着墙上丈夫的遗像说道:“海枫,你的战友来看你了!” 甘思和强忍住眼泪,向赵海枫的遗像行了个军礼。 随后,他将张喜如母子接到了北京。 他没有给予他们特殊照顾,而是帮助张喜如找到工作,调养身体,让孩子顺利入学。 他明白,这样做才是真正帮到他们,也是对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友们最好的纪念。 一切安排妥当后,甘思和询问张喜如还有什么需要。 张喜如郑重地表示:“像我这样的困难群众还有很多,希望首长能多多关照他们。” 甘思和深受感动,向张喜如行了个军礼,表示敬意。他心里默默发誓,要全力以赴为人民群众服务,尽自己所能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一封家书引出三位将军生死托付

0 阅读:2698
评论列表
  • 2024-11-19 10:13

    52年就获得了军衔?

    foxwu 回复:
    不懂中文?文章里很清楚55年少将
    潮起潮落 回复:
    你是真糊涂!
  • 2024-11-20 19:09

    胡乱编造!

    问渡 回复:
    围一个县城用45里围墙肯定夸张,可能没有的事!
  • 2024-11-22 16:03

    哈哈!五五年的少将,写文章嘛,写他之前事属上少将也是可以的,看了都懂![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