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日本公然在教科书上篡改侵华历史,41岁的香港才子黄霑义愤写下爱国歌曲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1-19 17:26:10

1982年,日本公然在教科书上篡改侵华历史,41岁的香港才子黄霑义愤写下爱国歌曲《我的中国心》,由26岁张明敏演唱。2年后,这首歌在1984年春晚火遍大陆,黄霑说“这比拿到多少版税都令我开心。” 1982年的香港,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日本公然在教科书上篡改侵华历史。这一事件犹如一颗炸弹,在香港和内地引起了强烈反响。 人们纷纷谴责日本的行径,义愤填膺。 就在这个时候,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黄霑接到了唱片公司老总邓炳恒的邀请。彼时,邓炳恒敏锐地意识到,随着中英关系的改善,香港回归已是大势所趋。 他希望能抢占先机,在内地广阔的市场分一杯羹。于是,他找到了黄霑,希望他能创作一首饱含爱国情怀的歌曲。 黄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下来,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他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尽管8岁之后移居香港,但童年的记忆已在他心中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如今,祖国正遭受着侮辱,作为文化人,他又怎能袖手旁观、无动于衷? 于是,黄霑提笔写下了《我的中国心》。歌词朴实无华,却字字千钧。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道出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思念;"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则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全曲气势恢宏,情感真挚,令人热血沸腾。 谱曲的重任则交给了著名音乐人王福龄,王福龄是黄霑的老搭档,两人曾多次合作,堪称黄金组合。果然,王福龄不负众望,为这首歌谱写出一曲荡气回肠的旋律。至此,这首歌曲已初具雏形,只待一位歌手来演绎。 经过一番物色,选择演唱这首歌的重任最终落在了张明敏的身上。他的嗓音清亮,擅长演唱民歌,而且多以国语演唱,非常符合这首歌的气质。 1982年11月,张明敏怀着激动的心情,将这首歌录制成了专辑。他满怀信心,希望凭借这首歌在香港乐坛崭露头角。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专辑发行后,在香港几乎毫无反响。 原来,彼时香港歌坛仍是粤语歌曲的天下,再加上港人的爱国情怀尚未完全苏醒,一首如此直白表达爱国之情的国语歌,实在难以引起共鸣。张明敏的期望落了空,灰心丧气地回到了电子厂,重新开始了枯燥乏味的校时工作。 谁曾想,造化弄人。就在张明敏即将与这首歌永别之时,一个意外的电话,再次把他卷入了这首歌的命运漩涡。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个 看似平凡的邀请,将开启他人生的新篇章。而那首在香港乐坛"扑街"的歌,也将在内地引发一场空前的音乐热潮。 让我们回到1982年的那通电话。那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张明敏正在电子厂埋头苦干。突然,电话铃响了。 原来是唱片公司的人,他们告诉张明敏,《我的中国心》在内地引起了巨大反响。一时间,各大电台争相播放,听众反复来信索要歌词。公司决定重新发行这张专辑,并邀请张明敏前往内地宣传。 尽管对前景还有些忐忑,但张明敏还是答应了下来。他辞去了电子厂的工作,踏上了通往梦想的列车。当火车驶入深圳,当他第一次踏上内地的土地,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涌上心头。他感觉,自己终于回家了。 张明敏的巡回演出从北京拉开帷幕,这是他第一次登上首都的舞台,面对如此盛大的场面,他难免有些紧张。但当熟悉的旋律响起,当他看到台下观众热切的目光,一切顾虑都烟消云散。他投入到歌声中,声音嘹亮,情感充沛。观众们全情投入,跟着旋律一起吟唱,一起挥舞手臂。那一刻,歌者与听者心灵相通,共同沉浸在爱国情怀之中。 接下来的行程,张明敏辗转于各大城市。从上海到广州,从西安到成都,他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每到一处,都会受到热情的欢迎。歌迷们争相与他合影,请他签名。有人甚至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告诉他这首歌唤醒了自己沉睡已久的爱国之心。 随着巡演的深入,张明敏的歌声也越发成熟。他慢慢找到了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每一句歌词都饱含深情,直抵人心。他也开始思考这首歌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代人的心声。通过这首歌,他与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建立了情感的连接。 巡演接近尾声时,张明敏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一档音乐节目。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能让他的歌声传遍全国各地。他精心准备,反复排练,希望能够尽最大努力打动观众。 当他站在聚光灯下,面对镜头,内心无比坦然。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歌唱,而是代表着千千万万游子的心声。他深情地唱道:"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这一刻,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那是一种来自民族深处的力量。 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从漂泊异乡到找到归属,他经历了一场蜕变。而这一切,都源于一首歌,一首名为《我的中国心》的歌。 此时此刻,站在舞台上的张明敏,心中充满感慨。他想起了这首歌的创作者,想起了曾经对它不屑一顾的香港乐坛,想起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但这一切,都化作了心中的一股暖流。因为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所在。那就是,用歌声传递爱,用音乐凝聚人心。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