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专门写了一张字条交给一位老农民,对他说道:“等革命成功了,你就拿着这张字条

小娅说知识 2024-11-19 19:37:57

毛主席专门写了一张字条交给一位老农民,对他说道:“等革命成功了,你就拿着这张字条来找我,记住,你一定来找我啊!”然而,建国之后老农不仅没有赴约,甚至毛主席主动邀请他到北京见面,他也多次避而不见,这是为何? 1929年的秋天,闽西牛牯扑村的一个普通农民陈添裕,做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段感人至深的佳话。 那一年,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在闽西建立根据地,却因水土不服和长途奔波患上了疟疾,病情危重。为了掩护他养病,地方组织将毛泽东化名为“杨子任”,安置在牛牯扑村陈添裕的家中。 陈添裕是一名忠诚的赤卫队员,家境清贫,但他毫不犹豫地接纳了这位素不相识的“杨主任”。为了照顾病重的毛泽东,他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煮给毛泽东,还从田里采草药煎汤。即便家里条件有限,他也竭尽全力。 随着毛泽东的病情稍有好转,他被转移到村中隐秘的竹寮中。这里成了毛泽东临时的“办公室”,他还为这座竹寮起名为“饶丰书房”。毛泽东不仅在这里养病,还和陈添裕聊家常、教他识字,两人渐渐熟络起来。 然而,好景不长,敌人的围剿行动日益紧迫。 一天,国民党探子将毛泽东藏匿的消息泄露,千余名敌军直扑牛牯扑村。敌人放火烧山,枪声密集,形势危急。毛泽东身体虚弱,根本无法长途跋涉,留在村里无异于等死。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陈添裕站了出来。他背起毛泽东,沿着陡峭的山路连夜突围。一路上,他脚底被荆棘划破,鲜血染透鞋底,但他咬牙坚持,翻过十多里的崎岖山路,将毛泽东安全送到雨顶坪村。 抵达后,陈添裕体力不支,当场晕倒。毛泽东看着这个满脚鲜血的农民,眼含热泪地说:“多亏了你们这些乡亲啊!”在雨顶坪稍作休整后,毛泽东临别前写了一张字条交给陈添裕,郑重叮嘱:“等革命成功了,你拿着这个来找我!” 字条被陈添裕视为珍宝,小心收藏。但不久后,国民党反动派对牛牯扑村进行报复,村子被焚,字条不幸被烧毁。陈添裕将这段记忆深埋心底,从未向外人提起。 时间流转,新中国成立,毛泽东成为国家领袖。他始终没有忘记救命恩人陈添裕。1953年国庆节前夕,他通过福建省委致电邀请陈添裕赴京观礼,亲自向这位老乡致谢。 但陈添裕并未赴约。他的妻子当时正临盆,他不得不留在家中照顾家人,只得让堂弟陈奎裕代为前往北京。毛泽东在宴会上看到陈奎裕,一眼认出他并非当年背他逃命的陈添裕,但依然紧握住陈奎裕的手,深情说道:“牛牯扑的乡亲们,我一直记着,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后来,毛泽东多次发出邀请,希望陈添裕能够亲自来京相见,但都被陈添裕婉拒。 他并非无情,而是觉得救助毛泽东是自己的本分,没必要因此受额外关注。他说:“毛主席为国家和百姓做的贡献那么大,我只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陈添裕的低调和质朴令人动容。他从未炫耀自己救过毛主席,也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他只是继续默默种地,平静地生活着。他的这一选择,不仅体现了中国农民的纯朴和伟大,更让人看到了那个时代革命群众的无私奉献。 毛泽东与陈添裕的故事,是中国革命“鱼水情深”的生动写照。 领袖与百姓之间的这份深情,是推动革命成功的重要力量。没有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牺牲和付出,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也没有新中国的诞生。 这段感人的历史虽然已过去近一个世纪,但它的精神却永远镌刻在中国人民的记忆中,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动力。

1 阅读: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