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潘玉良辞世,安息于巴黎的蒙巴纳斯墓园。她陪伴在侧的并非她挚爱的丈夫潘赞化,而是生前曾赠予她20美金的中餐馆老板。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究竟是什么让她选择与这位老板共归于土? 信源:石楠著,珠海出版社,《画魂:潘玉良传》,2000,01 1977年,巴黎的冬天格外寒冷。 一名卧病在床的华裔女性,气若游丝地吐露了最后的遗言,她渴望身着华美的旗袍离世,她愿将丈夫赠送的珍宝归还世间,她祈求将她的艺术作品送回故土。 这三个朴素的心愿,是她波澜壮阔一生的写照,也反映了她对于身份、爱情与故园的深沉情感。这位女性,便是画界奇女子潘玉良。曾名张玉良,她原生于扬州一个寻常百姓家。 命运似乎自幼便对她下了狠手,幼小失怙,母亲接着离世,年稚的她被迫依附他人靠舅父养育,所谓的养育却将她推向生活的深渊。 舅父为偿还赌债,竟将未成年的她卖到了娼寮。玉府,一个满是脂粉和浮华之地,对一个未经人事的少女来讲,恰似人间炼狱。张玉良的舅父见钱眼开,不顾骨肉亲情,让她陷入了困境。 一开始内心惧怕至极。她屡次试图逃离,但终被逮回,迎接她的是更严酷的惩处。 鸨母见她容貌尚不艳丽,并未让她立刻接客,而是让她先做烧火女工,日复一日地劳苦。 张玉良曾在娼寮的阴暗中度过了生命中最黑暗的日子,尽管命运多舛她仍未放弃希望,尽管力量微弱,她仍在与命运抗争。她一再拒绝卖身,甚至以死相逼,捍卫自己的尊严。 命运的轮盘在1913年的芜湖转动了。芜湖的一名领导潘赞化,曾是辛亥革命的老兵,还曾留学海外。 某日,他偶然踏进了娼寮。他被张玉良的歌声和不幸所打动,更被她眼神中流露出的坚韧与顽强所吸引。潘赞化向张玉良伸出了援手,将她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这段情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格外艰难。潘赞化出身显赫,已有家室,而张玉良则是娼寮出身的女子,他们的结合,注定要面对来自社会和周围人的压力与非议。 但潘赞化并未因此退缩,他被张玉良身上的特别魅力所吸引,欣赏她的坚韧和善良。一年后,在陈独秀的见证下,二人结为连理。 为感激潘赞化,张玉良决定改姓潘,从此展开了全新的人生篇章。 改名换姓,对潘玉良来说,是一次与过往告别的仪式,宣告她勇往直前,重新起步的人生态度。身为她丈夫的潘赞化,是她生命中的指引明灯。 当潘赞化发现了她艺术天赋的火花,便鼓励她拿起画笔,追寻梦想 他为她请来家庭教师,辅导她在文学和绘画两方面并驾齐驱。借助潘赞化的助力,张玉良顺利迈入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大门。 在校期间,她还得到了陈独秀、刘海粟等重要人物的扶持,艺术才能逐渐为人所知。在陈独秀的援手之下,潘玉良赢得了赴法留学的公费名额。 1921年,她怀揣着梦想踏上了法国巴黎的征途,在这片远离故土的土地上,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西方艺术的精华,不断锤炼自己的绘画技艺。 巴黎的艺术氛围让她如鱼得水,她结识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和学友,其中包括日后成为她挚亲朋友的王守义。潘玉良在巴黎的岁月,不仅开阔了她的艺术眼界,更让她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洞察。 宿潘玉良回国后,全情投入艺术创作,在国内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然而她那曾经的风尘经历和现如今的艺术成就,成了一些人非议和攻击的话题。 面对不公,潘玉良选择再度踏上巴黎的土地,追求她那未尽的艺术理想。 在巴黎的生活虽然并不富裕,潘玉良却乐在其中,她醉心于创作,不善于经营生活,经济时常陷入拮据。潘赞化去世,给她带来了深深的伤痛与孤独感。 幸运的是好友王守义始终陪伴在她身边,支持她。王守义在巴黎经营“东方饭店”,他时常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予潘玉良支持。两位知己在异国他乡彼此依靠,共度余生。 1977年,潘玉良在巴黎离开了人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挂念三件事:希望自己能够穿着旗袍离世,将潘赞化赠予的礼物归还,以及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回到祖国。 这三个遗愿,是她一生的缩影。 旗袍,代表着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归还礼物,表达了对潘赞化的感激和怀念;而将作品带回祖国,则体现了她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虽然最终她没能叶落归根,但她的一部分,她的作品,最终回到了她魂牵梦绕的故乡。 潘玉良与王守义合葬于巴黎,他们的墓碑静静地矗立在异国的土地上,见证着一段跨越时空的友谊,也诉说着一位传奇女性的坎坷人生。 潘玉良的故事,恰好反映了那个年代女性的生活轨迹。
1977年潘玉良辞世,安息于巴黎的蒙巴纳斯墓园。她陪伴在侧的并非她挚爱的丈夫潘赞
文史充点站
2024-11-20 11:19:17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