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迪克·威尔逊在研究周恩来时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周恩来总是一贯帮毛主席升到顶端,自己却拒绝一把手的位置。 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兼任外交部长,其实是众望所归,但是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却总有这样一种错觉,一说到毛主席就是“一把手”的印象,一说到周总理,就是温文尔雅的好总理,每天都在忙着处理各种事务。 为什么有这种感觉?换言之,同样是伟人,为什么周总理甘愿把毛主席推到最位置?自己甘愿当二把手。 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他认为在军事上不如毛泽东,至少其他任何人都觉得如此 在遵义会议前,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周恩来在党内基本上是一把手的位置,尤其是临时中央迁入苏区以后,周恩来党内的威望极高,但是他早就听说,“朱毛”红军很厉害,尤其是毛泽东,不过常常遭人排斥。 所以周恩来刻意地关注毛泽东,尤其是赣州解围等战役后,周恩来已经发现,毛泽东是个难得的军事天才,绝对不能晾在一边。 但问题是,但是由于军事“三人团”的原因,周恩来一个人并不能做主,所以在长期的战争中,周恩来只能频繁帮助毛泽东说好话,提高党内的地位,长征时也极力让毛主席参加,一直到第五次反“围剿”后,特别是湘江战役惨败后,周恩来知道,时机来了。 当时,由于湘江战役损失惨重,大家纷纷要求换掉领导(博古和李德),取消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所以才这样强大的不满中,最后撤销了博古和李德,按理说,当时威望极高的周恩来握住一把手的位置,其他人是完全没有意见的,但周恩来识大体顾大局,他认为应该让“打仗很有办法”的毛泽东加入决策层。 刚开始,周恩来还是让毛泽东担任一个辅助他决策军事的角色,不久以后,周恩来便力荐毛主席成为军事上的领袖,认为这样红军取得胜利,尤其是四渡赤水,毛主席创造了“3万人对45万敌人”的奇迹后,大家已经没话说了。 到了陕北以后,可以说毛主席一把手的位置已经稳如泰山了。 第二,周恩来和毛主席的性格不同 伏尔泰曾说过,造就政治家的,绝对不是让超凡出众的洞察力,而是他们的性格。这就说明,对于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来说,优秀的性格比能力刚重要,比如周恩来身上热情、无私、勤奋,乐观等品格,比起来那些狡诈的政治家显然更有威望。 而毛主席和周恩来,又形成了天然的互补。 大家都知道,周恩来出生在江南文化,他从小生活在叔叔家里,在他的传记中他说,他从小跟着婶子生活,天天看书,所以养成了文质彬彬的男子性格,所以周恩来长期给我们的印象就是,温文尔雅,也不善于争吵,不善于吼叫,这从他的穿着上他可以看得出,周总理很喜欢看干净的西装,遇到喜欢的女孩子也不会轻易表白,而是用写情书的方式。 毛主席就不一样了,毛主席生活在湘乡文化,从小在农民家里长大,虽然也喜欢看书,但父亲常常打他,有时候还和父亲争吵,所以从小就养成了敢于作斗争的精神,后来毛主席还说,他身上更多的是“虎气”,而周总理的性格被称为“鸽性”。 也正因为如此,可能周总理也就很早就意识到,毛主席的性格更擅长做一些决策性的工作,这样更有利于革命发展。而他自己,则适合处理一些具体事务,比如和人谈判,做战士的思想工作。 所以从政角度来说,周恩来是一位真正的识大体,顾大局的伟人,退一步讲,但凡他身上有一点比如张国焘一样的自私,或许就不会有遵义会议时“让贤”的美谈。 当然,也有人说,为什么建国以后,周总理没有想过一把手的位置,要知道,有句古话说得好,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二把手位置谋一把手之政,这对周总理来说是不可能的,况且以周总理的人品,也从未想过如此。 因为他已经心里明白,毛主席是公认的各个方面的天才,因为有毛主席的领导,革命才会胜利,所以他早就成为了毛主席的知己,而且打心里佩服毛主席,比如他特别喜欢毛主席的诗词。 周恩来说过,他说毛主席是高战略的,我只能搞点战术,能不能当好这个助手,我也没有把握。这说明,周恩来的人品足以称得上伟人。 比如当年尼克松访华时,前前后后大事小事,从接待到恰当,基本上都是周总理忙前忙后,等到尼克松和毛主席见面,毛主席直接和他谈得就是哲学,如果周恩来也去谈哲学,那尼克松估计就打道回府了。 所以说,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等很多人,已经清楚地了解到,毛主席是千年一遇的天才,让毛主席统领全局,不仅是他们所愿,更是全国老百姓的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