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两袖清风的李光地,被举报贪墨了8000两白银,康熙知道后却偷偷将8000两给补上了,这是为何? 康熙六十一年,李光地谢世。得知这一噩耗,康熙伤心不已。他深知,自己失去了一位难得的挚友和股肱之臣。康熙想起李光地在世时的种种作为,不禁潸然泪下。 李光地是康熙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大臣之一。他博学多才,处理政务时谨慎勤勉,即使身居高位,也始终保持着一身正气。康熙曾这样评价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如一;才能卓越,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光地者。"在康熙眼中,李光地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更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好朋友。 为表达对李光地的敬重和思念,康熙特意下令,将千万两黄金赏赐给李光地的家人。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足以显示皇帝对李光地的重视程度。康熙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李光地的家人能够感受到皇恩浩荡,同时也让世人知晓,李光地是一位多么出色的臣子。 然而,在李光地去世前不久,京城曾流传着一则令人惊讶的消息:有人举报李光地贪墨了8000两白银。消息传到康熙耳中,他先是一惊,随即陷入了沉思。康熙了解李光地为人,知道他清正廉明,断不会做出这种事。康熙开始回忆起李光地为官多年的种种事迹,他处处恪守清规,从不以权谋私,即使面对再大的诱惑,也始终坚守原则。康熙坚信,这次的举报必有蹊跷。 康熙暗中展开调查,很快就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这8000两白银确实从李光地处失窃,但绝非李光地本人所为。而那个举报李光地的人,不过是想借机陷害这位忠良之臣,以达到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康熙大怒,他断然无法容忍有人如此诽谤李光地。 为了澄清李光地的清白,康熙做出了一个决定:暗中将那8000两白银补了回去,一分不少。康熙吩咐身边的人,此事绝不可声张,更不能让李光地知晓。康熙深知,若让李光地得知此事,他一定会坚决不允,甚至可能会引咎辞官。康熙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来保护和帮助这位忠心耿耿的老臣。 纵观李光地的一生,康熙对他的信任和赏识始终如一。从李光地进入朝堂的那一刻起,康熙就看出了他的过人之处。李光地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正直不阿,这在当时的官场中实属罕见。康熙给予李光地高度的信任,多次委以重任。而李光地也不负皇恩,为康熙排忧解难,鞠躬尽瘁。君臣二人,情同父子,感情之深,世所罕见。 康熙深知李光地的为人,坚信他绝不会贪墨公款。然而,在这8000两白银失窃一案中,康熙察觉到了一些蛛丝马迹。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查明真相,以还李光地一个清白。 经过暗中调查,康熙得知,这笔钱并非李光地所取,而是他的夫人所为。原来,李夫人来到京城看望丈夫时,无意中发现李光地住处竟然有一万两白银。她以为这是李光地多年来的积蓄,心中不免有些激动。李夫人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想在老家盖一座大宅子。然而,李光地为人清廉,家中并无多少积蓄。如今见到这一万两银子,李夫人动了心思,决定悄悄取走一部分,回乡建造宅子。 李夫人心想,李光地向来对家中事务不甚过问,这次取走银两,他恐怕不会察觉。于是,李夫人私自拿走了8000两白银,匆匆返回家乡。她在当地购置了土地,开始修建宅邸。一时间,工程浩大,当地百姓纷纷议论,都说李家要发达了。 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有人发现李光地处的白银不翼而飞,数额竟达8000两之巨。消息一经披露,举报之声四起。众人都知李光地刚直不阿,此事若属实,那就是他的失德。然而,康熙对此深表怀疑。他知道李夫人近日来京,猜测此事应与她有关。为保李光地的清誉,康熙吩咐身边心腹,秘密将那8000两白银补上,且不要惊动李光地。康熙心中明白,这位刚正不阿的老臣,若得知此事,必会引咎自责,甚至殒身不恤。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了结。李光地在家乡的消息渠道颇为灵通,很快就得知了夫人建宅一事。他大为震惊,知道夫人绝无可能拿出这么多钱。李光地追问之下,李夫人无奈,只得交代了实情。李光地闻言大惊,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清誉竟差点毁于夫人之手。 李光地心中羞愧难当,他知道自己虽无贪墨之心,但终究疏于管束家人。他连夜赶回京城,准备向康熙请罪。李光地来到康熙面前,跪地请罪,言辞恳切,声泪俱下。他表示,身为封疆大吏,却不能约束家人,实在愧对皇恩。若陛下要治他的罪,他绝无二话。 康熙见状,心中不忍。他连忙扶起李光地,告诉他事情的前因后果。康熙说,那8000两白银,就当是对李光地多年来勤勉之行的犒赏。君臣二人,情同父子,康熙岂会不知李光地的为人?这点小事,还不至于让李光地如此自责。
不是我贪的,都是夫人贪的[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