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神奇了!毛主席纪念堂的选址到底有多讲究?对比附图就能发现,纪念堂所处的位置正好

梅梅评历史 2024-11-20 22:04:00

太神奇了!毛主席纪念堂的选址到底有多讲究?对比附图就能发现,纪念堂所处的位置正好是原“中华门”的位置! 1976年9月9日深夜,中南海202室灯火通明,政治局的几位领导正在激烈讨论着,他们讨论的焦点在于如何安排毛主席的后事,特别是遗体怎么处理上……   一部分人认为,毛主席在党和人民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他的遗体应该像越南的胡志明和苏联的列宁一样,永久保存。 还有一部分认为,毛主席生前有过交代,中央也有相关规定,国家领导人的遗体应该实行火化, 像同年去世的周恩来、朱德,最后都是选择了火化。   由于二者说的都有理有据,所以一时间谁也说服不了谁,几个小时过去了,毛主席的后事安排仍然没有讨论个结果出来。   最后,还是华国锋和叶剑英站出来拍板:毛主席的后事应该分两步走, 先做遗体的保护,在人民大会堂接受群众的吊唁,然后再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最终决定或火化、或保存。   作为医科院基础医学组党委书记、中国形态学教研室第一副主任的徐静,就这样接受了组织上安排给她的任务:为毛主席做遗体保护,维持时间在15天左右。   从中南海回去后,徐静立即联系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其他专家,并组成了一个专家小组,在经过紧张又详细的讨论后,徐静等人最终确定下来了遗体保护方案,并开始有条不紊地实施。   这年9 月11日至17 日,做好防腐保护的毛主席遗体被移入人民大会堂,供人民群众吊唁、瞻仰,短短7天之内,前来吊唁的民众就达到了30余万人。   在此期间,徐静等人接到新的指示,为了永久纪念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中共中央决定对毛主席的遗体进行永久保存,并建造一座纪念堂,以供人们缅怀和瞻仰。 可以说,“毛主席纪念堂”里的每个细节都蕴藏着玄机,这十大玄机全部出自国内顶尖人才之手:   第一,在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上,设计团队深入研究了毛主席的生平和思想,力求在建筑中体现毛主席的革命精神和对人民的深厚情感。 刚开始,由于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悲痛,所以,提交上来的设计方案都是以陵墓样式为主,色调也偏暗沉,墙上也基本不开窗,选址的地方也多在古代帝陵所在的山上,像香山、景山等地。 直到设计组负责人顾明无意间提到毛主席生前所写的一首词《蝶恋花·答李淑一》,里面有一句:“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众人这才从“陵墓”的窠臼中跳了出来,将毛主席纪念堂摆脱了悲哀的调子。   第二,在纪念堂的选址上,设计组又先后提交了三个选址方案:   分别是“山顶红星”、“水上日出”、“人民拱卫”,按照设计方案,有人建议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山上、湖面上、人民群众中。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讨论、研究和征求意见,选址设计组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认为毛主席的伟岸身躯江河湖海容不下,三山五岳载不起,只有安卧在人民群众之中,才是最合适的。   设计团队又考察了多个可能的地点,最终选择了天安门广场。这里不仅是北京的心脏地带,也是我国政治和文化的象征。   第三,确定好纪念堂的位置后,全国顶尖的建筑师又集思广益,将纪念堂设计成正方形,让人从广场的任一角度看过去,毛主席纪念堂都是完整的。 第四,纪念堂总高33.8米,这是因为纪念堂位于纪念碑与正阳门之间,既不能超过纪念碑的高度,也不能在纪念堂的上面看到正阳门城楼的剪影。 第五,纪念堂的位置在原中华门上,这个门在明朝时叫大明门,清朝时叫大清门,民国时改为中华门,平时不得开启,直到1954年才拆除。 第六,纪念堂的建设工作于1976年11月24日正式开工,很多人自发地去做义工,仅半年的时间就建成了。 第七,纪念堂的正面设有大型毛主席坐像,展现了他亲切、和蔼的形象,纪念堂的外墙采用了花岗岩,以增强建筑的耐久性和庄严感。 第八,纪念堂内部设有毛主席的遗体安放室,室内布置庄重而简朴,体现了毛主席生前一贯的生活作风。安放室四周环绕着雕刻精美的汉白玉栏杆,室内灯光柔和,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圣的氛围。 第九,除此之外,还有展览厅,展示毛主席的生平事迹和革命历程,让参观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领袖的一生。 第十,1977年5月24日,毛主席纪念堂正式竣工。同年9月9日,即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之际,纪念堂正式对外开放。开放当天,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自发来到天安门广场,表达对毛主席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 毫不夸张地说,毛主席纪念堂的建造过程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深刻的寓意,都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的尊敬和爱戴!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