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上海,工地上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劳动,突然,他们的铲子碰到了什么硬物,一具黑色的棺材显露出来,顿时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和兴奋,幻想着里面可能藏有的宝物。这时棺材李开始有鲜红的液体开始涌出…… (信息来源:上观《【海上记忆】1993年,上海发现的明代名人干尸和五里桥有关》) 挖机一铲子下去,挖出了个大窟窿,这可不是普通的基建现场,而是上海滩尘封了数百年的秘密。 1993年4月16日,打浦桥附近的一处工地,施工的轰鸣声中,竟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墓,这可不是什么盗墓小说里的情节,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魔都的真事。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墓里渗出的红色液体,吓得围观工人四散奔逃,一时间,“血水古墓”的传闻在坊间迅速发酵。 一支紧急组成的考古队伍迅速抵达了发现古墓的地方,随着挖掘的深入,事情的真相慢慢地被揭示。 这处古墓规模不大,呈正方形,边长4米左右,内部并排放着两副黑色的樟木棺材,明显是一座夫妻合葬墓。 墓室以糯米浆与沙石、石灰混合灌注而成,非常坚固,由四根石柱撑起墓顶。 令人不解的是,男棺置于右侧,女棺位于左侧,这种安葬方式与传统的习俗截然相反,引发了人们对墓主身份的极大好奇。 开启棺椁并非易事,由于两棺之间亦用糯米浆进行灌注,考古队员们费了很大的气力才打开外层的棺材。 在女棺的丝绸上,赫然绣着“禄寺少卿顾汝由夫人”的字样,这样一来,墓主人的身份终于水落石出,他们是明朝的官员顾从礼和他的夫人。顾从礼并不是普通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顾从礼的官场生涯,完全可以用“逆势翻盘”来描述,他初入官场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文员,与现今的办公室助理无异。 转机出现在嘉靖皇帝南巡之际,皇帝偶然间看到顾从礼的笔迹,对他的一手好字赞赏有加,欣喜之下提拔他为中书舍人,这可是相当重要的官职。 自此顾从礼因负责抄录《永乐大典》及编撰嘉靖皇帝父亲的传记,两份差事均是肥缺,使他官运亨通,最终升至四品以上的光禄寺少卿,有的说法是他做到了正三品的太仆寺丞。 顾从礼的家庭背景同样了得,他的父亲顾东川是太医院的御医,医术精湛,颇受皇帝赏识。顾东川年轻时也曾尝试科举入仕,但二十年未果,最终凭借内阁首辅夏言的推荐才进入了太医院。 有了这样的父亲,顾从礼在官场中无疑受益匪浅。 顾从礼的弟弟是个收藏家,而他的儿媳妇则是内阁首辅徐阶的女儿,这进一步证明了顾家的地位和人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顾从礼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 当然,这些信息的来源还需进一步的查证,因为不同的资料中关于顾从礼的记载存在差异。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顾从礼对上海的都市建设和进步贡献良多。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面临倭寇的不断侵扰,上海居民为求自保,开始自行筑城。 当时财政窘迫的上海拿不出钱来修建城墙,此刻顾从礼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捐出了四千石的粮食(换算成现在的单位约五百万斤),助力小南门的城墙建设。 他不仅慷慨解囊,还冒险违制上奏,请求朝廷拨款以继续筑墙工作,他的行为无疑是保卫上海的一项卓越贡献。 通过这些往事,我们可以窥见顾从礼不仅是一位能干的官吏,更是一名心怀人民的爱国者。 至于那两副棺椁,开棺之时,之前出现红色液态物的女棺再次流出“血水”,把工人们吓得四散奔逃。 考古工作者们经过仔细审查,才发现原来是因为棺内渗水,顾夫人身着的红袍诰命夫人服染红了水,才造成了这个“血水墓室”的误传。 真正让人震惊的还是顾从礼的寿材,打开它时考古队员们都惊得目瞪口呆,因为顾从礼的遗体竟然保存完好! 他的肌肤依旧保持着黄白的色泽,眉毛尚在,按压下去皮肤还有弹性! 不可思议的是,这是一具跨越了四百多年的遗体!简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相较之下,顾夫人的遗体已然腐败,她的棺内只遗留下一些金玉首饰。为何顾从礼的遗体能够保持如此完好的状态,成为了考古界的未解之谜。 上海位处海滨,气候潮湿温暖,通常不利于木乃伊的形成,顾从礼的棺椁内除了木炭和灯蕊草外,并无其他特殊防腐措施。 专家推测顾从礼遗体得以保存,很可能是因为他年高体瘦,棺木密封良好,内部干燥,这些因素综合作用,让他的遗体逃过腐烂,形成了一个罕见的湿尸。 这也证实了明朝地下建筑技术的高明,与马王堆汉墓女尸相似,顾从礼的遗体也属于“湿尸”,但马王堆女尸的保存条件和防腐技术都非常高超,而顾从礼的湿尸则显得更加“朴实无华”,这让他的遗体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腐变得更加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作为上海地区唯一一具保存完好的古代遗体,顾从礼的遗骸目前展示于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成为馆中的珍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