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投降,毛主席应蒋介石的邀请,前往重庆“共商国事”。在重庆,一个记者

小娅说知识 2024-11-23 12:49:31

1945年日本投降,毛主席应蒋介石的邀请,前往重庆“共商国事”。在重庆,一个记者问毛主席:“如果两党开战,您有没有信心打赢蒋先生?”毛主席告诉他:“你把蒋毛两个字拆开看看,就能得到答案。”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从十四年的抗战硝烟中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国共两党面对战后国家重建,矛盾却日益激化。内战的危机似乎迫在眉睫,和平的呼声也愈发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蒋介石向延安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事”。 毛泽东明白,这三封电报并非真心的和平邀约,而是一场鸿门宴。蒋介石深知,若毛泽东不去,他便可向国际国内指责共产党“拒绝和平”;若毛泽东前往,则如置身龙潭虎穴,稍有不慎便可能遭遇不测。去还是不去?中共中央陷入激烈讨论。 毛泽东在会场上目光坚定。他说:“去,这样我们可以取得主动权。”他的判断明确:即便蒋介石试图逼迫,但只要共产党坚持民心所向,他便不可能真正得逞。为保证党中央决策不中断,毛泽东提出刘少奇代理中央主席职务,同时增补陈云、彭真进入书记处,确保工作万无一失。 8月28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和王若飞乘坐军用飞机抵达重庆九龙坡机场。 毛主席身穿中山装,戴着灰色拿破仑帽,步下舷梯,神情自若。他挥手致意,那从容的姿态瞬间传遍国内外。 在重庆,谈判正式开始。双方就和平建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军队整编等议题展开激烈交锋。 蒋介石试图借机迫使共产党放弃根据地和军权,而毛主席则寸步不让,坚持“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让步”。谈判桌上的争论紧张而艰难,任何一个细节都关系着中国的未来。 谈判之外,毛主席广泛接触各界人士。他在特园与民主人士畅谈,在桂园会见社会贤达,努力争取更多的民心支持。 一次,他在公众场合遇到一名记者,这位记者大胆发问:“如果两党开战,您有没有信心打赢蒋先生?”现场顿时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期待他的回答。 毛主席微微一笑,说:“你把‘蒋’和‘毛’两个字拆开看看,就能得到答案。”记者愣了一下,旋即笑了。拆开来看,“蒋”字去掉“毛”为“将”,寓意蒋介石孤立无援,徒有“草头将军”之名;而“毛”字去掉“蒋”仍是“毛”,象征共产党根植人民,扎实牢固。这一回答既机智幽默,又充满自信。 谈判期间,形势波谲云诡,一场突发事件让紧张的氛围再度升级。中共办事处秘书李少石在沙坪坝遇刺身亡。 周恩来得知消息后迅速与国民党宪兵司令交涉,要求查清真相。最终确认,这是一场交通事故,并无政治背景,但中共高层对毛泽东的人身安全更加警觉。 事实上,蒋介石在谈判期间曾认真考虑扣押毛泽东。他在9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如此罪大恶极之祸首,若不加审治,如何对得起抗战中牺牲的军民?”但他也清楚,若付诸行动,势必引发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权衡再三,蒋介石放弃了这个计划。 43天的谈判异常艰苦,双方争论不断,几近僵局。然而,在毛泽东与周恩来的不懈努力下,双方最终于10月10日签署了《双十协定》。协定承诺和平建国,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并以此作为结束内战的基础。但蒋介石在签署协定后第二天,便秘密发布“剿共”密令,继续内战的准备。 虽然协定未能阻止全面内战的爆发,但重庆谈判的意义不容忽视。 这次谈判使共产党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国际社会的关注,同时暴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伎俩。民主人士和普通民众更加倾向于共产党,这为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夺取胜利奠定了民心基础。 谈判结束后,毛泽东一行安全返回延安。《双十协定》成为当时争取短暂和平的重要成果,也为共产党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毛泽东在返回途中曾说:“这次去,虽历险,但民心所向,前途可期。”他的判断再次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 毛主席用他的从容与远见,为中国的未来争取到了主动权。那些发生在桂园、特园的故事,如今仍然是历史的丰碑,成为中国人民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重庆谈判遗址,如桂园、曾家岩周公馆,如今已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每一位踏上这片土地的游客,都能感受到那段岁月的激荡与伟大。它不仅见证了毛主席的坚定信念,也让后人铭记和平与斗争的意义。

1 阅读: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