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如果从武昌全军北上,大清就崩了吧?? 首先李开芳和林凤祥从广西开始就一直太平军实际的先锋,战斗力极为凶悍。萧朝贵死后,作为最精锐的太平军先锋克武昌,下九江,安庆,攻下天京。实际的作战能力是太平军中的顶流。 其他太平军基本都是捡现成的。他们是东王最精锐的部队,不是后来那种李秀成几十万打酱油可比的。全军北上,吃什么喝什么。 中国历史上北伐也就成功了两个半王朝,一是朱乞丐的北伐,半个是刘裕北伐,还一个不能说,你猜你猜你猜猜。 从概率学上来讲北伐成功极低。粮食问题,气候问题,满蒙八旗精锐尚在,冷兵器战争。河南河北的大平原,砍你和砍萝卜一样。 你太看不起满蒙八旗战斗力了,说几个有意思的东西,太平军攻占武昌满洲驻防八旗6000人全军覆没,太平军攻占天京镇江八旗和南京驻防八旗全军覆没战斗力极其凶悍。太平军老毛子伤亡将近四万,满城老弱妇孺全部战死。 最经典的甘陕新疆回变,满蒙驻防八旗在新疆能困守孤城最长的有十几年。满州八旗在两次鸦片战争基本没有投降的,不杀光基本没可能攻下来。 太平军最后的劲敌是僧王的蒙古主力和黑龙江马队加满清炮灰之王索伦兵还有禁军八旗主力。满州佬知道只要城破后面就是自己老婆子女,呵呵。那爆发力不是两三万人可以彻底消灭的 太平军北上的另一个重要阻碍是,新加入的大量水手、渔民必须弃船上岸,这不仅不利于发挥他们的特长,而且等于要求他们抛弃主要的家当,放弃原来熟悉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稳定军心来说相当不利,控制长江流域治水权,是太平军西征在遇上湘军前能屡战屡胜的重要因素,即使是史实中太平军打下天京后,水手渔民们也是单独编组成水营,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被拆散了充入各营,可见水营的重要性。 另外,太平军打下天京后执行南下而非北上战略,还有个非常有利的因素,就是1853-1856年英法俄三国都深陷克里米亚战争,而此时的清廷依然非常排斥外国人,咸丰帝从骨子里就不想遵守原来那些条约,不想接触外国人,而太平天国起码还把外国人当成洋兄弟,愿意热情款待。所以此时只要太平军对洋人客气点,他们就无力也无心对太平军南下作出大的干涉。 不北上而东进打南京是对的。太平军50万人,那是包括男女老幼在内的总人数,真正的精兵最多不超过10万。打下武昌后,因为大量渔民水手投奔太平军,太平军有了几万条船只,顺江而下,可以在装载几十万军民和大量粮草物资的前提下,保证整个队伍的快速机动,让清军根本来不及布防,就被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打下南京。而从武昌北上就没有这种优势了,大量老幼妇孺只能步行跟随,携带火炮等重武器也不如乘船那么方便,还要跨越汉江、黄河两道大河,再加上运粮、筹粮等问题,会大大减慢太平军的机动速度和攻坚能力,大大降低机动作战的优势,相反,北方清军因为有大量马队,机动性很可能反超太平军。 而且太平军的主力都是广西人,进入北方干燥、平坦的地区后,在适应环境方面会遇到困难,相反清军的八旗马队会占据很大优势,僧格林沁的马队面对英法联军不好使,可不意味着对付太平军不好使。一旦进入冬季,太平军不适应严寒气候的问题还会很严重。即使上述问题都克服了,陆上千里流动作战,打到北京城下也肯定精疲力竭了。 就算拿下北京,也不意味着太平天国胜利,咸丰可不是崇祯,人家该跑会跑的,不能借此把清廷直接消灭。而且北方是支持满清的保守士绅集中的地方,更要命的是粮食不能自给。就算太平军拿下北京,失去了漕粮支援和士绅支持,就连喂养几十万军民都做不到,很快就会成为第二个黄巢。 所以,太平军首先顺江而下攻占南京是正确的,长江流域和长三角才是中国当时最富庶地方,在此建立根据地才让太平天国有足够的资源和满清长期斗争下去。相反,如果拿下武昌后直扑京师,那就成了典型的无根据地陆上远征,不是重蹈了黄巢的覆辙吗? 但太平天国的错误在于,打下南京后选择了北伐而不是南下。正确的战略是:拿下南京后集中主力打击立足未稳的向荣等追兵,防止形成江南大营。接着兵分两路,一路如历史上一样西征;另一路由李开芳、林凤祥率领的精锐不北上而是南下,在小刀会等义军配合下拿下最富庶的江浙上海,既充实自给的资源又切断清廷的漕粮,和洋人搞好关系,然后南下占领福建,和广东的天地会红兵一道占领广东、广西,之后北上湖南,和西征军前后夹击,消灭湘军后基本平定整个江南。有了安全富庶的大后方之后,再北上消灭清廷。 当然,以太平军那个结构和思想,即使推翻清廷也建立不起来有效的统治,很快还会四分五裂,但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大哭][大哭][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