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从什么时候预感到他们永远无法征服中国?1938年,日本的军官们大概就该明白

玲珑说历史 2024-11-25 11:07:22

日本是从什么时候预感到他们永远无法征服中国?1938年,日本的军官们大概就该明白,他们这场豪赌押错了方向,侵华战争不仅没让他们实现“一击必胜”的幻想,反而拖着整个国家直奔深渊,当年日本投入了41个师团中的33个师到中国战场,可谓倾巢而出,黄金储备消耗了93%,石油储备也用掉了近一半,这代价大得吓人!

(来源:期刊网)

日本画了个征服亚洲的大饼,却没算清自己兜里到底有几两粮,资源匮乏、战略误判、南进战略,这些关键词串联起来,就是一部日本侵华的失败史。

想复刻甲午战争的“荣光”?醒醒吧!时代已改。战争,耗的是财,争的是资源,日本,区区资源匮乏岛国,竟妄图侵吞广袤富饶的中国,此念伊始,便是荒诞之谈。

日本国内缺少石油、铁矿石和铜矿,这些关键的物资主要依赖从美国进口,可美国也不是做慈善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且只收黄金。

战前日本黄金储备很快就差不多用完了,再看看中国战场,情况更糟。日本占领了大片土地,却发现这些地方根本榨不出多少油水,石油、铁矿、铜矿,统统紧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源匮乏成了日本侵华的一道“硬伤”,直接限制了他们的军事行动能力和战争持续时间,说白了,就是打不起持久战。

日本侵华的另一个“神操作”,就是战略误判,他们小看了咱们的韧劲,却自以为了得,结果吃了个大亏。

回顾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这两次事件的性质完全不同,九一八事变时,关东军擅自行动,没先跟日本政府说就动手了。

当时日本政府原本打算低调处理这事儿,结果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让关东军尝到了甜头,也让日本军部滋生了“中国不堪一击”的错觉。

在七七事变那会儿日本军方里头,意见还挺不一致的,以石原莞尔为首的一些人,他们倾向于不挑起更大冲突,以免得罪英美国家。

而以田中义一为首的扩大派则认为,蒋介石政府会像张学良一样选择妥协,事实证明,这两人都错判了形势。

蒋介石在一二八事变后,抗日决心已经非常坚定,而英美对日本侵华的反应也远比石原莞尔预想的要弱。

淞沪会战日本想用它来测试英美对他们的反应,结果,英美几乎没有干预,这给了日本继续侵略的“信号”,也让日本彻底失去了最后的“刹车片”。

这场战争对华的全面侵略终于爆发了,最初,日本想的是“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

不过中国军民用坚韧不拔的斗志,使得日本的计划没能得逞,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这些“土办法”却让日军吃尽了苦头。

战事持续消耗着兵员,老兵们伤亡严重,到了1938年,仅是精英部队的减员就已高达29万人,这场战争,日本人难以为继,遭遇重重挑战。

日本总部不得不变更策略,1938 年的一份日本政府文件显示,日本深知短期内无法全面征服中国。

翻译成人话就是:这场赌局,我们认输了,为让战争机器不停运转,日本把目光聚焦于资源富足的东南亚,特别是爪哇岛上储量巨大的石油油田。

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为守护东南亚之资源,日本渐次削减于中国的投入,其战略重心亦开启“南下”之转移。

“南下”战略的实施也给日本带来了新的麻烦,另一方面,他们得从中国战场调兵,这导致他们控制区域的治安状况变得更糟。

大本营和驻华日军之间也出现了一些分歧,军队高层一边叫嚷着人手不足,一边还得赶着执行南下的任务,这真是让人进退两难。

日本决定将8万军队从中国战场撤回,这么点人手,连维持占领地的秩序都吃力,更别提进一步扩张了。

这就像拿东边的墙上的砖头去修补西边的墙,只是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日本侵华伊始便是一场谬妄的豪赌,他们自视过高,轻觑中国,终究落得惨败收场,一败涂地。

资源匮乏战略误判,以及对中国人民抗日决心和战争持久性的严重低估,这些都是日本失败的根本原因。

这场冲突给咱国家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让日本承受了不小的损失,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侵略扩张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和平发展才是人间正道。

0 阅读:834
评论列表
  • 2024-11-25 14:38

    那时,鬼子已经占了台湾、朝鲜和整个东北,控制的领土范围可不比蒋介石实控的“民国”少的哦!

  • 2024-11-25 18:24

    石原的战略没错,经营满蒙,不扩大侵华,不和英美交恶,静待世界时局的发展

  • 2024-11-25 18:24

    咋不说一百多万的伪军?少一半的数量,日本得提前放弃多少土地?

  • 2024-11-25 11:51

    在中国没找到石油,不然战争会拖更久

  • 2024-11-25 15:16

    美国当时就是给鬼子贸易禁运,现在美国霸权,那时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