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小云南”明清时人所说的“小云南”究竟在何处?因为涉及到很多山东、河北和东三

儒家羊学 2024-11-25 13:34:28

再说“小云南”

明清时人所说的“小云南”究竟在何处?因为涉及到很多山东、河北和东三省人民的祖籍问题,历来聚讼不休。过去为这个问题我还和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争论过。他认为“小云南”可能是山西、内蒙一带,也就是古代的云中郡之南。而我认为根据明清史料记载,“小云南”就是指明朝初年云南周边地区,包括川南和贵州的部分地区。

现在又偶然发现两份清代证据:

一是《福州晚报》所报道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福建福清人张氏,“奉命四川为指挥征小云南,克服回建昌,未能旋梓,於是落业於斯,是为谱”。建昌就是今天的西昌,南诏后期攻陷了唐朝的嶲州(今西昌),在这里设立了建昌府,元代改称建昌路,明初为建昌土府,旋改建昌卫,建昌之名就是由此而来。而张氏在建昌落业的地方,就是现在西昌市建昌社区大坟堆。

另一份是现在西昌中营巷徐氏在清初宗祠所立之碑记,“始祖徐宗子洪武廿五年由福建统兵并代二世祖德子、德聪、德仁为前部先锋,攻打小云南,平蛮后落业于焦家屯东乡,后卒葬高山堡……族等恐远年后裔不知,特建看碑注明”,徐氏在明初所落业之地就是现在西昌市川兴镇的焦家村,徐氏始祖徐宗子死后葬在今西昌市川兴镇的高山堡。

这两份清代史料所记载的都是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平定建昌故元降将月鲁帖木儿叛乱之事,月鲁帖木儿是元代咸阳王赛典赤后裔,元末为云南行省平章,是当时西昌地区的最高统治者,洪武十五年投降明朝后被任命为建昌卫指挥使。洪武二十五年,他勾结当地少数民族土官发动反明叛乱,“合德昌、会川、迷易、柏兴、邛部并西番土军,杀官军男女二百余口,掠屯牛,烧营屋,刼军粮,率众万余攻城”,势盛猖獗。明朝为了平定月鲁帖木儿叛乱,先后派出都督徐凯、四川都指挥瞿能、凉国公蓝玉、越嶲侯俞通渊等统帅大军来西昌平叛。后来俞通渊的旧部有不少就留驻西昌地区,并在“邛部川筑越嶲侯卫城”,在今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北的地区开设六卫八所,屯戍重兵。此事《明太祖实录》、《明史·四川土司传》、《皇明开国功臣录·俞通渊传》载之甚详。文中福建张氏和徐氏的祖先,都是因此落业西昌的。这一类的家谱、碑刻、地方志书在西昌数量众多,其中很多都涉及到“小云南”的记载。

“小云南”就是现在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北的四川西昌、攀枝花地区,当然也还包括贵州省靠近云南的一部分地区,历史上长期处于南诏、大理政权的统治之下。唐玄宗曾封南诏统治者蒙归义为云南王,全唐文中有《封蒙归义云南王制 》, 所以后来的南诏、大理统治者往往被内地称为或封为云南王,南宋杨佐《云南买马记》云:“蜀自唐时常遭南诏难,惟太平兴国初,首领有白万者款塞,乞内附,我太宗册为云南、八国都王”。元代以后这些地区又归云南行省管辖,元世祖忽必烈也封其第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明洪武十五年以后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北的地区才划归四川行省,所以这个地区习惯上就被明朝人称为“小云南”。

其实宋元明史书中多次提到大小云南,如《宋史》卷四百九十六、《文献通考》、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曹学俭《蜀中广记》、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等,明确记载“邛部川之后即小云南”。邛部川即今四川大渡河以南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越西等县,元代为邛部州,《皇明开国功臣录·俞通渊传》所记载的“於邛部川筑越嶲侯卫城”,《国朝献征录·俞通渊传》和《明史·俞通渊传》所记载的“率师讨建昌叛贼,筑城越嶲”就是现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城。明初这里称之为“越嶲侯卫”,是因为俞通渊被明太祖封为越嶲侯,予世袭镇守小云南,后来俞通渊坐蓝玉案失侯,“以家人还乡”,此地又改称越嶲卫,清代为越嶲厅,民国为越嶲县,解放后以“嶲”字过繁,贫下中农不认识,所以才改成的越西县。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两汉所设立的越嶲郡郡治和唐代所设立的嶲州州治并不是这里,而是在现在的西昌。现在的越西是因为明太祖封俞通渊为越嶲侯,又让他在这里筑“越嶲侯卫城”,而阴错阳差演变出来的地名。读史者不可不察,我看到现在一些文史工作者写的史料就把它们搞混了。两汉时期这里叫阑县,隋代叫邛部县,属于汉代的越嶲郡和唐代的嶲州管辖,唐朝后期沦为南诏国地,晚唐诗人雍陶的《过大渡河蛮使许之泣望乡国》:“大渡河边蛮亦愁,汉人将渡尽回头。此中剩寄思乡泪,南去应无水北流。”又《入蛮界不许有悲泣之声》:“云南路出陷河西,毒草长青瘴色低。渐近蛮城谁敢哭,一时收泪羡猿啼。”过了大渡河就是邛部川,也就是云南蛮界了,当时这里属于南诏的建昌府管辖,“小云南”之滥觞即起于此。

0 阅读:46
评论列表
  • 2024-11-25 19:54

    DNA更靠谱吧

  • 2024-11-25 20:01

    元未明初,明征云南元梁王,收得十余万云南元军,后征调至山东烟台,淄博,等北部沿海驻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