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石光银那6万亩林场被纳入生态林场,本可舒坦过日子了,谁料“禁

小娅说知识 2024-11-25 16:17:05

1998 年,石光银那 6 万亩林场被纳入生态林场,本可舒坦过日子了,谁料 “禁止砍伐” 令一下,盈利成泡影,每年还倒贴几十万,愁坏了他。就在石光银近乎绝望时,转机却悄然出现。 事情要从1960年说起,那一年,8岁的石光银在陕西榆林定边县的海子梁乡放羊。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卷走了他的小伙伴赵虎娃,从此,赵虎娃再也没有回来。 石光银幸运地活了下来,但从那一刻起,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他暗暗发誓:“我一定要改变这里,不能让风沙再夺走别人的家园和生命。” 那个年代,毛乌素沙地四季风沙不断,沙进人退,村庄变废墟,农田变沙地。可是,改变这一切谈何容易? 1984年,国家出台政策,允许个人承包治理荒沙。他果断辞去公社农牧场场长的 “铁饭碗”,随后,签下治理 3000 亩荒沙的合同,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挑战。 为了筹钱买树苗,他卖掉了家里的84只羊和一头骡子。还债的压力很大,但他没有退缩。种树、运苗,他和治沙队几十天吃住在沙窝里,手上的血泡一茬接一茬。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的雨水很好,树苗成活率达到87%。他做到了——3000亩沙地开始披绿装了! 1985年,石光银又挑战更大的项目:承包治理5.8万亩荒沙,其中最难的是“狼窝沙”。那里地形复杂,常年风沙不断,连牲口都难以进入。 头一年,11场大风将树苗毁了90%。第二年,他带着200多人再战狼窝沙,却又失败了。治沙队里有人开始打退堂鼓。 可是石光银没有放弃。他请教林业专家,四处考察,改进方法。1988年春天,他带领队员第三次进攻狼窝沙。他们在迎风坡搭设高障蔽,在沙丘间栽植杨柳树,用科学的方法和不懈的努力,终于战胜了这片“风沙坟场”。 这一次,他创造了奇迹,5.8万亩荒沙被彻底治理,寸草不生的沙地变成了沙漠绿洲。 到了1998年,石光银的林场面积已经扩大到6万亩。这里不仅是毛乌素沙地的一道绿色屏障,也承载了村民们的希望。 可就在这时,政策发生了变化。6万亩林场被划入生态林场,禁止砍伐。原本石光银打算通过林木收益偿还贷款的计划落空了。几千万的资产无法变现,每年还需要几十万的维护费用。 怎么办?难道这几十年的努力就这样被困住了吗? 苦思冥想之际,石光银得知其他地方有人利用林地发展养殖业,于是萌生了新的想法。他决定尝试发展林下经济,用养殖业为林场注入活力。 一切重新开始并不容易。缺乏经验,启动资金不足,养殖场的运转初期困难重重。但石光银不认输,他带领队员学习技术,改进养殖方式,逐步走上正轨。 林下经济不仅让林场“活”了起来,还为当地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养殖产生的肥料改善了土壤,促进了植被生长,形成了良性循环。 林下经济的成功,不仅让石光银摆脱了困境,还改变了周边村庄的生活。当地村民开始学习石光银的模式,在林地发展牛羊养殖、种植经济作物,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丰收。 这一模式被广泛推广,成为毛乌素沙地治理的新标杆。绿洲的脚步逐渐向更远处延伸。 治沙的故事还在继续。石光银的儿子石占军放弃城市工作,回乡加入治沙队。虽然2008年他因车祸英年早逝,但他的儿子石健阳继承了父辈的事业。 石健阳从林业大学毕业后,带领技术团队回到家乡,用现代科学技术巩固绿地,延续了这个家族的治沙精神。 如今,毛乌素沙地80%已经被绿化,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它正成为中国第一个“消失的沙地”。 石光银常说:“种下一颗树是治沙,种下一片信念更是治沙。”从风沙中幸存的那个孩子,到改变毛乌素沙地的治沙英雄,他用几十年的坚守告诉我们——信念能让种子生根,能让沙漠开花。

0 阅读: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