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土广袤,省级行政区的存在,既是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真实写照。《尚书·禹贡》将中国分为九州,就是早期的省级行政区雏形,包括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中国分为很多诸侯国,各霸一方,影响深远,秦汉时期,九州的实际应用意义不大,传统诸侯国的势力范围,应用更广,长期作为郡县之上的虚拟省级行政区存在,比如齐、楚、秦、晋、燕、赵、魏、韩、鲁、卫、巴、蜀、吴、越等地区概念,《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都是主要采用这种虚拟省区的概念,对天下进行细分,当时流行的天文学等理论,也主要结合这种虚拟省区进行研究。但这种基于原诸侯国势力范围的虚拟省区,有两个大的缺陷,一是不能与时俱进,跟不上中国版图扩张的步伐,汉武帝开拓了很多新领土,从来不属于传统诸侯国范围,就无法套用该模式;二是不满足大一统的实践要求,在大一统的帝国治下,绝不允许一个地方力量能够完全控制齐地、楚地、蜀地等。所以,从汉武帝开始,传统的九州理论被再度启用,并结合具体的时代特征与需求,逐渐发展成为十三州。此后一直到西晋时期,长达数百年中,基本都坚持十三州,偶有微调。这十三州分别是:司州(司隶校尉管辖的帝国核心区域,包括三辅、三河、弘农)、豫州、青州、兖州、冀州、幽州、并州、凉州、益州、荆州、徐州、扬州、交州(交趾,包含两广与越南)。但从东汉末年以来,由于战乱、分裂和人口迁移,十三州的概念常有变化,比如幽州分出平州,益州分出宁州,交州分出广州,凉州分出雍州等。东晋南渡,北方各州都在南方侨治,就出现了南兖州、南青州、南豫州等概念,又逐渐从侨治升级为实体。到了南北朝,因为分裂与战乱,州越来越多,越分越散,最后就从省级概念沦落到地级市概念,等同于郡,可以平替。唐宋以来,州之上又出现道、路等省级概念,还出现类似于直辖市的府的概念。元朝出现行省,明清以后,就慢慢形成了现在的省域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