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变良田!”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进入倒计时,截至目前,490万亩沙地即将完成治

史记新说吧 2024-11-28 15:02:24

“沙漠变良田!”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进入倒计时,截至目前,490万亩沙地即将完成治理,而我国的最终目标则是3500万亩,简直不敢想象沙漠大丰收的场景!网友:只要我们想干的,没有什么是干不成的!   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上第二大的流动沙漠,它的存在,不仅对周边地区的气候、水资源、农业生产造成影响,也威胁着国家的生态安全。   锁边工程就是在沙漠边上种树种草,形成一道绿色的防线,防止沙漠蔓延,保护西北的自然环境,这不仅仅是一项生态工程,更是一项关乎国家战略的重大工程。   我国对此定下了目标,到2030年,治理的沙地要达到3500多万亩,而今年的目标则是490.98万亩。   截至11月底,于田县准备完成7.66万亩的造林任务,实现锁边“合龙”,这最后4公里,既是硬仗,也是关键之战。   随着锁边工程的推进,于田县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以前这里黄沙遍地,现在到处都是绿色,成片的沙生植物,错落有致的草方格,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风沙少了,气候变好了,生物种类也慢慢多了起来,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其实并不矛盾。   在锁边工程中,新疆积极探索产业治沙模式,让治沙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梭梭接种肉苁蓉,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梭梭是一种能在干旱环境中生长的沙生植物,而肉苁蓉则是一种寄生在梭梭根部的珍贵药材。   通过在梭梭林下种植肉苁蓉,既可以提高梭梭的经济价值,也可以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除了肉苁蓉,还有其他沙生植物的开发利用,比如沙棘、柠条等,都可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产业与当地经济长期结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要只看眼前的好处,要防止环境以后又变差,这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治沙之路。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当地群众积极响应,成了治沙的主力,他们在治沙过程中不仅赚到了钱,还变得更注重环保,对家乡的热爱也更深了。   政府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为工程保驾护航。   这种兵地联动、部门协作、地县落实的机制,让工程进展得很顺利。   “合龙”的意义,不仅仅是工程的完成,它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也提升了国家形象和民族自豪感。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不仅筑牢了西北生态安全屏障,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望未来,我们还需要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完善政策机制,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治沙模式,确保锁边工程的长期效益。   这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信息来源:天山网--《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进入倒计时 石榴云将携手全国百家媒体为您现场直播》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