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八路军营长带着250多人全歼了150名日军,部队弹药也消耗殆尽,但是

鸿史观 2024-11-28 16:12:34

1943年,八路军营长带着250多人全歼了150名日军,部队弹药也消耗殆尽,但是营长却不允许战士们打扫战场,撤退时还始终板着脸,这是为何?

1943年,杨思禄坐在作战会议桌旁,目光紧盯着眼前的地图。一个情报员满头大汗地走进来,低声汇报:“根据侦查,前方日军据点只有三十多人,分散在几个窝棚里,装备一般,守备松散。”

听完情报,杨思禄沉思片刻。他摸了摸下巴,随即一拍桌子站起来:“这是个好机会,咱们不能错过!两连兵力出击,消灭这股敌人,彻底拔掉他们在这一带的据点!”

营地里立刻忙碌起来,战士们领取武器,检查装备。

队伍很快抵达了目标区域。杨思禄选择了一片有利的山坡作为伏击点,亲自指挥队伍布置。他用手指了指远处日军据点的位置:“分两组包围,等我一声令下就动手。”

他将手电塞回腰间,压低声音嘱咐大家注意隐蔽。战士们一个个悄无声息地潜入草丛,枪口对准了日军据点。

清晨,目标区域渐渐明晰。日军据点的帐篷旁,三三两两的士兵正活动着,显然没有察觉到危险临近。杨思禄扫了一眼,心里默默盘算,这人数似乎比情报上稍多,但还在可控范围之内。他打了个手势,第一组战士立刻发起了攻击。

枪声骤然响起,日军据点一片混乱,几十个敌人匆忙拿起武器应战,却被八路军的第一轮冲锋打得措手不及。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杂乱的脚步声和枪械金属的碰撞声。杨思禄举起望远镜,发现密林深处竟冒出了更多的日军士兵,粗略估算至少有一百五十人。他的眉头深深皱起,猛然意识到这股敌人不是小股散兵,而是一个装备精良的整编中队。

“全员注意!敌人增援到了,准备迎敌!”杨思禄迅速下达命令,调整队形,让战士们利用地形继续抗击。

激烈的交火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日军的火力强大,几次试图突破八路军的防线,却始终被战士们顽强地压制住。杨思禄手持步枪,亲自加入战斗,连续击倒了几名敌人,鼓舞了士气。

战斗逐渐进入胶着状态。八路军的弹药开始紧缺,但士兵们毫不退缩。他们用石头、刺刀和手榴弹与敌人拼死搏斗,一次次击退日军的冲锋。几名年纪轻轻的战士负了伤,却坚持不肯撤下战场,只用布条简单包扎伤口后继续投入战斗。

杨思禄环顾四周,看到自己的战士们已经精疲力尽,而日军的进攻势头却丝毫没有减弱。他明白再拖下去,胜利的天平可能就要倾斜。他召集几名骨干,低声吩咐:“集中所有的手榴弹和爆炸物,进行最后一波突击,务必要全歼敌人!”

这一招果然奏效。八路军战士们端着刺刀和手榴弹,如猛虎般冲入敌阵,将日军彻底击溃。

杨思禄站在战壕旁,摘下军帽擦了擦额头的汗水。他的目光扫过战场,倒下的敌人尸横遍野,而自己的战士们有不少已经再也无法站起来。他深吸了一口气,压下心头的复杂情绪,大声喊道:“全员准备撤离,立刻转移!”

一名排长有些不解,试探着问:“营长,咱们不打扫战场吗?敌人还有不少枪支和弹药。”

杨思禄摇了摇头,目光深邃:“我们现在不能耽误,敌人后援随时可能到,不撤就来不及了!”

八路军队伍迅速集合,在山间小路上消失无踪。果不其然,他们刚离开不到一个小时,日军援军便气势汹汹地赶到了战场。敌军看到同伴的尸体和满地狼藉,怒不可遏,却只能无奈地追赶已经撤离的八路军。

撤退的路上,杨思禄骑着马走在队伍最前方。他的脸色异常凝重,连身旁的警卫员试图安慰他的话都被冷冷打断。他明白,这场胜利来之不易,却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情报的失误让他们陷入险境,而弹药的损耗和人员的牺牲,更让他心如刀绞。

队伍渐渐远离战场,进入了安全地带。战士们脱下汗湿的军装,有人倚着树喘气,有人简单包扎伤口。杨思禄默默地站在山坡上,望着远方日军方向的浓烟,拳头攥得紧紧的。

他的脑海里一遍遍闪过战斗中的画面,每一次冲锋、每一个倒下的战士,都仿佛在提醒他这个营长的责任。

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只是那一天晚上,他独自坐在火堆旁,许久没有合眼。

参考来源:解放军报-跟着党走,才能永不掉队—— 百岁老红军杨思禄执着一生的红色信念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