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奇迹重塑大漠!11月27日,央视报道,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任务只差最后一公

慕儿聊历史 2024-11-28 20:39:41

绿色奇迹重塑大漠!11月27日,央视报道,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任务只差最后一公里!进入冲刺阶段。 信源:光明网2024-11-27——冲刺“最后一公里”!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任务即将完成 11月27日,央视新闻频道显示,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任务即将完成。 塔克拉玛干,维吾尔语意为“进去出不来的地方”,这片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的沙漠,面积达33.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江苏、浙江、福建三省面积之和。 这里气候极端干燥,年降水量少到令人咋舌,有些地方甚至不到5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500到3400毫米以上。 强劲的西风和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潮,卷起漫天黄沙,塑造了这片流动沙海,沙尘暴肆虐,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被风沙笼罩。 有些地区甚至超过260天,流动沙丘步步紧逼,每年以50到60米的速度向南推进,吞噬着周围的绿洲和农田,这一切,都给新疆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然而,在这片充满挑战的“死亡之海”背后,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不仅是一场生态保卫战,更是一场关乎可持续发展的持久战。 时光倒流,两千多年前的西域三十六国,楼兰、精绝等古城曾经繁荣一时,然而,随着沙漠的扩张,这些文明古国逐渐衰落,最终被黄沙掩埋,只留下断壁残垣,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无奈。 这些历史的遗迹,无声地警示着我们,沙漠治理刻不容缓,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比,位于天山北麓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治理,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通过多年的努力,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占比已高达97%,植被覆盖率也显著提高,这表明,在科学的治理下,沙漠是可以被驯服的。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更大,气候更干燥,流动性更强,治理难度也更大,如何借鉴成功的经验,探索更有效的治理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面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严峻挑战,新疆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治理策略,其中,“锁边工程”是重中之重,其核心思路是在沙漠边缘构筑绿色屏障,阻止沙漠进一步扩张。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且末县另辟蹊径,在沙地上种植小麦,利用麦子的秸秆和根茎固沙。 民丰县则大规模种植耐旱树木,形成绿化林带,策勒县则将治沙与发展经济相结合,鼓励种植红枣,既固沙又增收。 水是沙漠治理的关键,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的成立,标志着水资源管理迈上了新台阶,通过“科学调水”,有效解决了水资源短缺问题。 耗资百亿的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实现了对叶尔羌河水量的有效调节,不仅提高了防洪标准,也保障了灌溉用水。 而持续数十年的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补水工程,则让干涸多年的河道重现生机,为沿岸沙漠治理提供了水源保障。 除了传统的工程治沙和生物治沙方法,近年来,光伏治沙等新型技术也开始崭露头角,在沙漠中建设光伏电站,可以有效降低地表风蚀,同时还能产生经济效益,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治理,并非单纯的生态工程,更是一项关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在治沙过程中,各地注重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例如,种植红枣、西梅等经济作物,既能固沙,又能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入,光伏治沙的应用,则进一步拓展了沙漠的经济价值,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锁边工程”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非最终目标,沙漠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投入,久久为功。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治理,是一场人与自然的博弈,也是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赞歌,新疆的经验表明,只要我们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施策,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战胜沙漠,守护绿洲。

0 阅读: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