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58岁的雍正驾崩,弘历正要依照遗诏登上皇位,不料张廷玉忽然闯了进来,高喊着先皇有一道密旨!看到这一幕,弘历心中“咯噔”一声:难不成到手的皇位就要坐不住了? 清朝雍正十三年八月,年仅五十八岁的雍正皇帝突发重病。病情来势迅猛,让这位勤政爱民的皇帝也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朝政。 雍正深知自己时日无多,立即开始安排身后之事。此时的雍正,比起病痛的折磨,更担心的是皇位继承的问题。 康熙年间"九子夺嫡"的风波仍历历在目,作为当年夺嫡之争的胜出者,雍正深知皇位继承的重要性。为避免重蹈覆辙,他决定采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确定继承人。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秘密立储"制度。雍正将继承人弘历的名字写在一道密旨上,小心地收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背后。 为了万无一失,雍正还在内府中存放了一份相同的密旨。这样的双重保险,确保了继承人的身份不会轻易被篡改。 在安排好储君问题后,雍正还指定了四位重臣辅佐新君。这四人分别是:张廷玉、允禄、允礼和鄂尔泰。 雍正选择这四人并非偶然。张廷玉是精通政务的汉臣,在朝中德高望重。允禄和允礼是皇室宗亲,与皇家血脉相连。 鄂尔泰则是满洲贵族出身,为官清廉,办事能力出众。这四位大臣的搭配可谓用心良苦,既有汉臣又有满臣,既有宗室又有外臣。通过秘密立储和指定辅政大臣,他希望能够避免康熙末年那样的夺嫡之争。 张廷玉在清朝政坛可谓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一名汉族大臣,他成功赢得了雍正皇帝的高度信任。雍正七年,他参与创建了军机处,这个机构后来成为清朝最高决策机构。 军机处成立之初,雍正就将军需大事交给张廷玉、怡亲王胤祥和蒋廷锡三人密办。 张廷玉为官清正,处事稳重,深得雍正器重。他在雍正朝任职期间,为国家政务殚精竭虑,成为雍正最倚重的大臣之一。 当雍正临终时,特意留下密旨,赐予张廷玉一项特殊的荣誉——死后可以配享太庙。在封建时代,能够配享太庙是莫大的殊荣,这种待遇通常只有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臣子才能获得。 在弘历准备登基的关键时刻,年已六十三岁的张廷玉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时机出示这道密旨。 密旨的内容虽然只是关于太庙配享的事宜,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 张廷玉选择在此时提出密旨,显示出他对自身政治地位的审慎考虑。 这道密旨的出示不仅确认了张廷玉的政治地位,也展现了清朝统治者对忠心耿耿的汉族官员的褒奖。这种举措有助于稳定朝廷局势,安抚汉族官员。 雍正帝指定的四位辅政大臣,最终都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乾隆三年,允礼成为第一个离世的辅政大臣。 鄂尔泰在乾隆十年去世,他在任期间恪尽职守,为清朝的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两位大臣的离世,标志着辅政大臣队伍的逐渐瓦解。 允禄的结局则显得更为坎坷,他在乾隆四年因与废太子胤礽的长子弘皙来往密切而受到牵连。这一政治事件导致他失去了辅政大臣的身份。 在四位辅政大臣中,张廷玉的寿命最长,一直活到了八十八岁。然而长寿并未给他带来安宁,反而让他经历了更多的政治风波。 张廷玉在晚年时期,经常向乾隆提起雍正帝允许他配享太庙的旨意。这种频繁的提醒让年轻的乾隆帝十分不悦。 乾隆帝甚至一度扬言要撤销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这个威胁显示出新君对老臣的不满,也反映了政治形势的微妙变化。 张廷玉最终在乾隆二十年于家中离世。在他去世后,乾隆帝还是遵照了雍正的遗诏,准许他配享太庙。
甄嬛:没关系,我会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