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真能和张飞、赵云五十回合不分高下?别逗了,三国演义的水分太大。 在三国乱世,曹操手下名将如云,但除了许褚、典韦这些“官方猛将”,还有不少被忽视的狠角色。比如张郃、张辽、庞德这些人,明明战绩斐然,却总被“演义”的光环遮住,显得不够“明星”。特别是张郃,身为河北名将,投降曹操后真是打出了一片天,可惜后人总是把他摆在“二线猛将”的位置。这合理吗?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张郃的“定位问题”:从袁绍旧将到曹营干将,身份尴尬。 张郃原本是袁绍手下的“四庭柱”之一,跟颜良、文丑齐名,官渡之战时却选择投降曹操。从结果看,这一步走对了,但袁绍的失败让张郃的名声蒙上一层“背叛”的阴影。很多人觉得他是个见风使舵的将领,缺乏忠诚。这种标签直接影响了后世对他的评价。但实际上,张郃的降曹并不是为了自保,而是看清了袁绍的战略短板,主动选择了更有前途的阵营。他在曹营的战功无数,比如长坂坡追击刘备、汉中击退刘备部队,甚至多次和赵云、张飞对战,表现不俗。可惜,“叛将”的形象深入人心,再怎么能打,都很难被捧到顶流的位置。 2. 张辽的“光芒太强”,让其他人黯然失色。 提到曹操手下的猛将,张辽一定榜上有名,尤其合肥之战“一战封神”,成了三国历史上的经典战役。而张郃虽然战绩不少,却缺乏像合肥之战这样的“高光时刻”。张辽的合肥一役,少数人击败孙权十万大军,堪称以少胜多的模范,直接奠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相比之下,张郃虽然在战场上表现稳定,但没有一场能拿得出手的大胜,顶多是“稳扎稳打”。这种缺少大场面的战绩,让张郃显得“低调”,甚至有点平庸。而张辽的崛起也让张郃的风头被彻底盖住,后人评价时,难免忽略他的贡献。 3. “演义”对形象的歪曲,把张郃塑造成了陪衬角色。
《三国演义》是大多数人了解三国历史的入口,但这本书对张郃的形象刻画并不友好。在演义里,张郃经常作为“反派”出场,尤其在汉中之战,他对战黄忠被射杀,完全成了蜀汉英雄的陪衬,甚至有点不堪一击的感觉。事实上,真实的张郃并不是这样。他在汉中之战中并非被黄忠所杀,而是中了诸葛亮的计策,死于乱军之中。这种文学创作的改编,严重降低了张郃的历史地位,让他成了蜀汉诸将的“背景板”。 张郃作为曹操手下的顶级名将,战功毋庸置疑。但因为身份问题、缺乏高光战役,以及演义对他的形象改动,让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显得尴尬。不过,如果抛开这些偏见来看,张郃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三国时代最被低估的名将之一。他的战斗力和战略能力,完全不输五虎上将,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
张郃如果在汉中被黄忠杀了或者死在乱军之中,那么马谡在街亭败给了谁?
张郃虽然是当时的一流名将,但与关羽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而是级差,这是无容置疑的,是当时的公论。历史上曾败给张飞,这些都是事实。应当与马超在伯仲或略逊,胜黄忠,远胜赵云,这些是基于历史资料作出的判断。
幼稚。
张颌那么牛,汉中之战怎么输了。庞德那么牛,曹操怎么丢汉中,魏国,出了张辽和曹仁,一线名将基本都去了,主场之力,+数倍的兵力,+数倍的物资。结果还输了,汉中易守难攻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