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一战,东吴、蜀汉颓势尽显,也暗示了司马氏代魏的最终结局 三国时期诸侯纷争,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但从战争规模上看,以上都不是最大的,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争当属寿春之战。此次战役涉及魏蜀吴三国,参战兵力达50万,远超10余万的官渡之战和20余万的赤壁之战。但由于这场战争缺乏文学作品的渲染,导致此战役长期受到人们的“冷落”。 寿春之战,很多时候被放在“淮南三叛”的历史典故中去说,实际上,论影响,寿春之战的影响并不亚于前面所说的战役。可以这么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而寿春之战则表现了三国鼎立格局的瓦解。这又从何说起呢? 寿春之战的主要对阵双方是魏国的权臣司马昭和叛将诸葛诞。三国时期,曹魏为了应付频繁的战事,设置了“四征将军”制度,分为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南将军和征北将军,其中征东将军坐镇寿春,主要是节制东吴的势力,因此该地粮食富足、兵力强盛。在诸葛诞担任征东将军前,淮南地区已经出现了两次叛乱,因此对于征东将军的人选,司马昭是慎之又慎,而诸葛诞由于作战积极与司马氏关系亲密,因此被任命为将军人选。 诸葛诞叛乱的重要原因在于他和司马氏政治理念的不合,正如曹操谋臣荀彧不同意曹氏取代汉业一样,所以当司马昭的亲信贾充以禅代试探诸葛诞时,诸葛诞十分坦然的表达了自己“魏臣”的倾向。司马氏取代曹魏已是大势所趋,坐镇寿春的诸葛诞引起了司马昭的猜忌,而诸葛诞为了自保也不断在屯田招兵,两者的矛盾最终在257年爆发。 公元257年五月,诸葛诞斩扬州刺史而反,司马昭随即率领大军二十六万出征。与此同时,东吴、蜀汉应声而起,东吴大将军孙起于东,蜀汉姜维兵出沈岭,三股势力共同夹击司马昭。可惜的是,司马昭采取了“围而不攻”“围城打援”的战略,相继逼退了东吴、蜀汉军队,困死了诸葛诞。最终耗时十个月,司马昭大胜而回。 此战,曹魏势力的反抗势力被进一步消灭,吴蜀的再次联合居然被轻易击退,凸显了两国的颓势,也暗示了司马氏代魏及统一的最终结局。 参考文献: 范兆飞:《魏晋之际的党派分野和士族升降——以淮南三叛中的太原士族群为中心》,《复旦学报》2009年第5期。
淮南一战,东吴、蜀汉颓势尽显,也暗示了司马氏代魏的最终结局 三国时期诸侯纷争
浩然说文史
2024-11-30 22:29:26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