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河南郑州,双十一大学生花三百元抢到六千元的电动车,去线下门店提车时,却被店家告知:“300元就想把我6399的车提走,你觉得可能吗?”可大学生提供的抢券界面截图明明写着原价6099的电动车直降优惠,共省5799元! “店长,这是我成功抢到券码的图片,上面写三百就能拿这辆车。你现在跟我说不能提车,这算什么意思?”小李(化名)把手机屏幕递到店员面前,语气里满是质疑。 店长看了一眼,摆摆手:“这肯定是个误会,你觉得三百块能买到六千多的车?这明显是定金,后续你得补齐余款。” “可是页面上没有任何说明说这是定金!而且我付款的时候系统也没有提示!”小李反驳,“我付款成功了,按照合同法,这车就应该属于我。” 店长皱起眉头:“小伙子,你别咬文嚼字,这就是活动标错了。我们公司不可能亏本卖车,换成你是老板,你愿意吗?” 小李气愤地说道:“标错是你们的问题,但消费者已经下单了,你们就得按照页面内容履约。否则这就是虚假宣传!” 面对小李的据理力争,店长无奈之下联系了商家总部客服。一名客服代表接通电话后表示:“您好,这次活动确实是因为技术问题导致页面显示错误。我们愿意退还您支付的三百元,并按照法律规定赔偿两倍金额。” 小李当场拒绝:“两倍赔偿就是600块钱,我不是冲着这点钱来的。我是看到你们的优惠才决定买的,既然已经下单成功,你们就得按照合约执行,把车给我!” 客服的语气开始变得强硬:“我们已经尽力解决问题了,但这次的情况属于重大误解,法律上是允许撤销合同的。” “重大误解?你们有证据证明这不是故意的吗?如果只是‘误解’,为什么页面显示得那么清楚?为什么消费者付了钱才知道是定金?”小李的反问让客服一时语塞。 小李决定不妥协。他将抢券截图和事情经过发到了社交平台上,并附上了自己的疑问:“如果三百元买不到车,那为什么活动页面上写着‘直降五千多元’?这是虚假宣传,还是商家在利用漏洞欺骗消费者?” 帖子一经发布,很快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这明显是虚假宣传!既然标了三百元,就应该按照规则履约,不然以后谁敢信这些活动?” “商家总喜欢用‘系统错误’来推卸责任,但消费者凭什么买单?” “支持小李维权!要是消费者不发声,这种事情只会越来越多。” 随着舆论的发酵,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也开始关注此事。 小李随即联系了一位律师咨询法律意见。律师明确表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商家在销售过程中作出的承诺具有法律效力,消费者在支付款项后,与商家之间形成了合同关系。如果商家以‘重大误解’为由撤销合同,必须证明错误是显而易见且不可能被合理解释的。” “这就是说,我可以要求商家履行合同?”小李问道。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你完全可以主张按页面标注的优惠提车。但你也需要注意,如果商家能够证明页面确实存在技术问题,法院可能会倾向于支持撤销合同。但即便如此,你也可以追求更高的赔偿。” 市场监管调解结果:商家补偿方案升级。退还本金三百元,额外赔偿六百元,并赠送价值千元代金券,力求全面弥补小李损失。 然而,小李依然不满:“这不是钱的问题!如果你们今天这样糊弄过去,明天是不是还会有更多消费者被骗?我坚持要求履约,按三百元的价格提车!” 商家的态度逐渐冷淡:“其他消费者都接受了我们的赔偿方案,为什么就你不同意?” “因为我不想妥协!你们的行为是欺骗消费者,必须为此负责!”小李的态度坚决。 截至目前,商家和小李的纠纷尚未达成最终解决方案。小李表示,如果商家继续拒绝履约,他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消费者权益哪里去了,这种事还要打官司,消费者权益都下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