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用9年时间,才让全军领悟他的思想,他终于不用亲自出征了】1927年,

沂蒙山上匹狼 2024-12-01 12:56:55

【毛主席用9年时间,才让全军领悟他的思想,他终于不用亲自出征了】

1927 年,那是人民军队呱呱坠地的时刻,此后,战火纷飞便是常态,而毛泽东始终身处风暴核心,亲赴前线指挥作战,每一场战斗都是生死博弈,每一次抉择都关乎存亡兴衰。

就拿秋收起义来说,那是一段惊心动魄且充满坎坷的开篇。起义之初,形势急转直下,卢德铭壮烈牺牲,如同一颗璀璨星辰过早陨落,让部队痛失臂膀;紧接着,余洒度、陈浩等人竟相继叛变,队伍内部人心惶惶,风雨飘摇。就在这危难关头,毛泽东挺身而出,扛起了秋收起义部队的重担,成为实际领导者,毫无惧色地直面敌人,在枪林弹雨中与敌展开硬对硬较量,用钢铁般的意志和卓越军事谋略,稳住了军心,带着队伍在困境中摸索前行。

而后到了根据地反围剿时期,毛泽东提出的 “诱敌深入”“退却到根据地作战” 这套运动战方针,恰似一把独特的钥匙,旨在开启胜利之门,可在当时,却遭遇了重重阻力。

军队干部们满心疑虑,根据地的群众亦是满心抵触,大家心里都犯嘀咕:这一撤,敌人长驱直入,咱们辛苦积攒的 “坛坛罐罐” 不都得被打烂了嘛,往后日子咋过呀?可毛泽东深知战争全局,洞悉敌人弱点与我方优势,他不辞辛劳,一次次耐心阐释,费尽心力推动这一战略落地,宛如在荆棘丛中开辟道路,艰难却执着。

时光流转到遵义会议,这无疑是革命历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毛泽东取得了军事指挥权。可即便如此,前行之路依旧布满坎坷。他主张的大范围转移运动战,让不少战士心生困惑,兜兜转转间,大家一时摸不着头脑。林彪当时年轻气盛,直接站出来质疑:“老是走来走去,都不打仗是咋回事!” 甚至还提议更换前线领导人。毛泽东目光如炬,看着这个尚显稚嫩的 “娃娃”,直言训斥:“你一个娃娃懂什么!” 是啊,毛泽东的军事指挥造诣早已超脱常人认知,恰似站在高山之巅俯瞰战局,布局谋篇皆有深意,一般人一时难以领会。

也正因这份超前,敌人同样摸不透、猜不准,往往在看似 “不解” 的行动中,我军觅得战机,赢得胜利。林彪呢,也是在一场场胜利里,慢慢咂摸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妙,从质疑走向学习,在战火淬炼下,成长为威名赫赫的名将,还留下那句掷地有声的感悟:“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要在执行中理解。”

从 1927 年到 1936 年,整整九年,是磨砺也是沉淀,是质疑声渐消、信服感日增的漫长过程。1936 年 1 月 15 日,毛泽东开启了最后一次率军出征,剑指阎锡山。这一战,恰似一场精彩绝伦的军事艺术表演,毛泽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把阎锡山部队打得溃不成军,屡战屡胜,阎锡山愣是没赢过一回。虽说阎锡山看似悲剧,可换个角度看,能成为毛泽东军事生涯最后一次亲征的对手,何尝不是一种 “别样荣耀”,毕竟对手是震古烁今的军事天才呀!

经此九载,全军上下仿若历经一场思想蜕变。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等一大批将领,在实战中深度领悟毛泽东军事思想,成长为独当一面、能征善战的帅才;而像罗荣桓、聂荣臻等政工人员,即便初始军事造诣并非顶尖,但在毛泽东指引下,亦在军事舞台绽放光彩,立下赫赫战功。此时的人民军队,已然人才汇聚,恰似钢铁洪流,内部凝聚力、战斗力空前强大。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从饱受争议到奉为圭臬,在党内军内深深扎根、高度认同。至此,他无需再亲赴前线指挥每一场战斗,站在顶层做好战略规划,以政治建军筑牢根基,便能引领全军决胜千里之外。

(来源:智慧档案 原创 白白)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