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散尽家财,救下了整整25万中国难民,但他晚年的时候,竟然连一块最便宜的面包都买

儒雅星辰昊讲历史 2024-12-01 19:20:45

他散尽家财,救下了整整25万中国难民,但他晚年的时候,竟然连一块最便宜的面包都买不起。 2020 年,一个德国医生的求救电话打到了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他和他的家人都感染了,希望能得到中国的帮助。而这个医生,正是约翰·拉贝的孙子。中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个请求。 为什么中国会如此果断呢?因为我们从未忘记约翰·拉贝的恩情。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刻在骨子里的信念。 南京市民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行动起来。在最短的时间内,捐赠了 3 万多个口罩,620 多瓶药品,全部送到了德国海德堡。这不仅仅是物资的援助,更是一份深情厚谊的传递。 你能想象吗?一个德国人,在战火纷飞的南京,倾尽全力,散尽家财,救下了整整 25 万中国难民。而他的晚年,却连一块最便宜的面包都买不起。 1882 年,约翰·拉贝出生在德国汉堡。他的父亲是一名船长,那些来自父亲口中关于中国的奇妙故事,在拉贝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对神秘东方的向往。 然而,生活的变故让拉贝早早辍学工作,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后来,他来到了中国,在西门子公司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1931 年,拉贝来到南京开拓业务。那时的南京,或许在他眼中还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城市。然而,1937 年,日本的轰炸让这座城市陷入了无尽的噩梦。 在那个恐怖的时刻,拉贝没有选择逃离。他在自己的院子里挖了一个地下防空洞,为附近的居民提供了避难之所。 而且,他的善举并非仅此而已。在他的感召下,众多外国人在南京成立了 25 个国际安全区。他自己居住的房子就是其中一个安全区。 你想啊,当时拉贝可是德国纳粹分部副部长,就因为这身份,日本人都不敢轻易对这个安全区发动攻击。 可贪婪残暴的日本人怎么会善罢甘休?他们为了迫使中国人自己走出安全区,准备切断拉贝的补给。 这时候的拉贝,身体已经患病,疲惫不堪。但他没有退缩,拖着那副虚弱的身躯,偷偷从外面运来了粮食,几次累晕。他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为中国人划出了一片没有屠杀的天堂。 拉贝不仅用行动保护着难民,还每天写日记。那 2400 多页的拉贝日记,详细记录了日本在南京犯下的累累罪行。这是多么珍贵的历史证据啊! 后来,日本多次向德国申诉,迫于压力,拉贝最终被强行送回了德国。 回到德国的拉贝,依然心系中国,为解救中国人而努力。他在德国柏林连续开展 5 场报告演讲,毫不畏惧地谴责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暴行。可这正义的举动,却让他遭到了逮捕,一直被关到德国战败。 德国战败后,拉贝的命运更加坎坷。由于他曾经的纳粹身份,差点被判死刑。好在南京人民没有忘记他的恩情,积极搜集证据,提供证词,证明他在南京的善举,这才让他逃过一劫。 可拉贝出狱之后,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连一块最便宜的面包都买不起。 南京市民得知这一情况后,那是迅速行动起来。短短几天之内,就筹集募捐了一个亿,兑换成美元送到拉贝手里。 拉贝收到这笔钱时,泣不成声。他写给当时南京市长沈怡的那封信,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感动与感谢。对拉贝的资助一直持续到 1950 年他去世。 拉贝去世后,他的家人把他葬在德国柏林。然而,1985 年,拉贝墓地使用期限到期,他的家人没钱续租,只能把他的墓碑取回来放在车库里。 当南京人民政府得知这一情况,高度重视,立即前往德国续租了墓地,重修了拉贝纪念墓园,还重修了墓碑,墓的周围用的是南京的雨花石做装饰。 而换下来的那块墓碑,1997 年,拉贝的孙女捐赠给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约翰·拉贝的故事,让我感慨万千。在那样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善恶被无限放大。拉贝,一个外国人,本可以置身事外,但他却选择了坚守正义和善良,用自己的力量守护了无数无辜的生命。 他的行为,不仅仅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救助,更是跨越国界、种族和文化的大爱。这种爱,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让我们明白,在黑暗的时刻,总会有这样的光明存在。 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当下的和平,为了不让悲剧重演。约翰·拉贝的故事,应该被更多的人知道,他的精神应该永远传承下去。 ​约翰·拉贝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战争的残酷,珍惜当下的和平。 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善良和正义永远不会被遗忘,它们会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0 阅读:85
儒雅星辰昊讲历史

儒雅星辰昊讲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