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天,郑板桥接到一桩风流案。无赖吴公子状告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小尼姑。来龙去脉搞清楚之后,是那无赖吴公子诬告。可是郑板桥居然问那尼姑,“小尼姑,你想不想还俗啊?”然后又夸那吴公子一表人才! 郑板桥,名郑燮,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以清正廉明著称的官员。在乾隆九年(1744年),郑板桥被任命为山东范县的县令。他上任后便致力于改善当地的民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重视农桑、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打击地方豪强和不法地主,使范县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一天,郑板桥正在自家的后院沉浸于书籍之中,享受着难得的宁静时刻,突然一个衙役匆匆进来,打断了他的宁静。衙役急促地报告说,当地一个有名的富家子弟,人称赖皮吴公子,正带着一群仆人前来告状。吴公子在当地以任性妄为著称,经常因为一些琐事纠缠不清。 郑板桥听闻此事,立刻知道这不是一桩寻常的案件。他迅速换上官服,来到衙门的审判厅准备审理此案。郑板桥刚一坐定,堂外便闹哄哄地涌进了一伙人。这群人由吴公子带头,其身边的仆人气势汹汹,嚣张不已。令人更加震惊的是,吴公子的人竟然还绑架了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年轻的小尼姑,二人都神色惊恐,眼含泪光。 郑板桥见此情景,心中已明了此事非同小可,可能涉及到了豪强欺压百姓甚至侵犯宗教人士的严重问题。他一拍惊堂木,声若洪钟,严厉喝问:“大胆!见到本官还如此无礼,还不跪下回话!”他的气势压得堂中一时寂静。 被称呼的吴公子和他的仆人们吓得脸色苍白,情急之下,吴公子向后一挥手,示意所有人跪下。衙役在一旁高呼“威武”,以示对郑板桥公正无私的支持。吴公子跪在堂前,不由自主地开始陈述来意。 郑板桥深知处理此案的重要性,这不仅关系到一方平民的安危,还关系到自己作为一名清官的名声和责任。他准备详细审问吴公子及其行为背后的真相,决心为这两位无辜的宗教人士讨回公道。 吴公子上前一步,指着被绳索绑着的小和尚与小尼姑,厉声道:"大人!小的正是原告。我要告这两个和尚尼姑,他们不守清规戒律,私下勾搭成奸,简直是在祸乱佛门,伤风败俗!今日被我当场抓获,还请大人明察,严惩不贷!" 郑板桥闻言,眉头微蹙。他看了看被告席上的两人,只见小和尚约莫二十来岁,相貌堂堂,一脸正气。而那小尼姑虽然低着头不语,但从齐耳短发下露出的侧脸,却也显得清丽脱俗。郑板桥当即吩咐衙役,先将两人身上的绳索解开,然后缓缓地开口问道:"汝等可有此事?" 小和尚连忙跪下叩首,颤声道:"大人明鉴,晚学绝无此事!这位施主所言纯属诬告!"一旁的小尼姑也抬起头来,恳切地看着郑板桥,轻声说道:"大人,我有冤情需要禀告!" 原来,这位小尼姑名叫顾秋月,本是本地一户农家女,自幼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前些日子,吴公子看中了她的美貌,欲强纳为妾。顾秋月不从,便逃到普济寺的大悲庵出家为尼,以求远避纷扰。谁知吴公子仍旧三番五次来庵中骚扰,毫无悔改之意。 就在前两日,顾秋月外出化缘,不巧再次被吴公子拦住,甚至轻薄戏谑。多亏这位小和尚路见不平,仗义出手,这才免于她再遭欺凌。事后,顾秋月为表谢意,便亲手缝制了一双布鞋,送与小和尚。哪知又被别有用心之人告发,惹来这场风波。 郑板桥听完顾秋月的陈述,心中大致有了计较。突然问向那小尼姑顾秋月:"小尼姑,你可愿意还俗?"顾秋月闻言,又惊又羞,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只低头不语。 郑板桥又笑着对小和尚说:"施主,我看你与这位小尼姑也是般配,何不收了你的袈裟,还俗成家,岂不美哉?" 小和尚听罢面露难色,支支吾吾道:"大人,出家为僧乃晚学夙愿,岂能说还俗就还俗?" 郑板桥却丝毫不以为意,反倒站起身来,缓步踱到两人面前,语重心长地说:"小和尚,想必你与这位小尼姑也是互生情愫吧?你们年纪轻轻,又无父母羁绊,何苦再守那些清规戒律,孤独终老?不如听本官一言,成全你们的美事如何?" 小和尚和顾秋月对望一眼,彼此眼中似有难言之隐,又透出几分不舍与犹豫。 见状,郑板桥当即拍板定论:"既然二位当事人心意已决,那就依本官断,准你们脱却僧衣还俗,结为夫妻!" 就这样,郑板桥一锤定音,快刀斩乱麻,化解了一桩亘古难断的风流公案。但他并未就此罢休,反而吩咐随从取来纸笔,当堂挥毫作画,题诗一首。 细看之下,但见画中青山绿水,一座小庵隐于林中。庵前几笔勾勒出一对青年男女的背影,手牵手远走而去,宛如神仙眷侣。诗云:"一半葫芦一半瓢,和在一处便成桃。是谁成全风流案?记住当年郑板桥。" 那无赖吴公子,在法庭上丢尽颜面,想来短时间内也不敢再去招惹是非,为非作歹了。如此一来,郑板桥这一番神断,可谓一举多得,堪称神来之笔,妙手回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