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之死,是偶然,也是必然,死于政治之合谋,是政治的牺牲品 嵇康,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于公元262年被司马昭冤杀。事后司马昭虽后悔不已,但已无法挽回。实际上,嵇康之死,有必然性也充满了偶然性。偶然的是,嵇康与钟会交恶,又参与到吕安事件。必然的是,嵇康性情刚烈,反对司马氏,作为文坛领袖,被杀只是早晚的事。 嵇康与钟会的交恶纯属后者的嫉妒。魏晋时期社会上大兴品评之风,名士很注重自己的评价好坏。当时,嵇康凭借《养生论》和《释私论》等文章已经闻名朝野,而钟会却还是籍籍无名。钟会才华虽不及嵇康,但也颇为自负。某日,钟会想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四本论》献给嵇康过目,期许得到嵇康的好评,以广己之声誉。但当钟会见到嵇康时,一下子就被嵇康的神采折服,自惭形秽之余,钟会居然把自己的作品扔了出去,根本不敢给嵇康过目,钟会狼狈至极。后来,钟会凭借机遇,成为了司马昭身边的红人,盛极一时的他决定再会一会嵇康时,结果又受到了嵇康的冷落,他没想到嵇康居然丝毫不在意他的身份。两次会面,嵇康或许不以为意,但仇恨已在钟会的心中生了根。 众所周知,嵇康与曹魏的长乐公主结有姻缘,因此他与曹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当司马氏篡权时,嵇康选择了归隐。与嵇康不同的是,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却在司马氏的政权下做了官。得知此消息后,嵇康随即与山涛翻脸,写下了绝交书,这引起了司马昭的注意。再后来,司马昭在得知嵇康用汤武革命的典故暗暗的反对司马氏篡权时,司马昭心里已经有了杀害嵇康的想法。 最终促使嵇康之死的是一个偶然事件。嵇康与吕安、吕巽两兄弟结识,其中吕巽非正人君子,他看上了吕安的妻子徐氏,某日吕巽趁吕安不在家的时候玷污了徐氏,吕安得知后准备报官,但却被嵇康以家丑不可外扬的理由压了下来。本以为事情已经结束,吕巽居然恶人先告状,以不孝之名状告吕安,吕安下狱。嵇康得知后,再次写下与吕巽绝交书。司马昭便以此为契机,同时抓了嵇康,随后在钟会的构陷下,嵇康以谋反罪被杀。至此,一代名士落幕。 嵇康被杀,让人唏嘘,他死于政治的权谋,也死于自己的刚烈。 参考文献: 唐先武:《论嵇康之死》,《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嵇康之死,是偶然,也是必然,死于政治之合谋,是政治的牺牲品 嵇康,魏晋时期著名的
浩然说文史
2024-12-02 22:21:1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