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这样的言论听得越来越多,但要说真正能取代,还是让他们再等等吧,目前来看,还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少品牌都跑去越南和印度了!中国制造是不是不行了?”最近,这样的声音不少。越南的工厂干得热火朝天,苹果、耐克的生产线已经搬过去了,甚至富士康都在东南亚开生产线。有人说,中国当“世界工厂”的日子,可能快到头了。 东南亚挺热闹倒是真的,越南印度这些地方确实干劲十足。 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比如纺织、鞋子这种低附加值产业,看到越南的低人工成本就兴奋。而且东南亚国家这几年加入了不少自由贸易协定,税收优惠很诱人。像耐克、阿迪达斯这样的国际品牌,把生产线搬过去是顺理成章的事。 于是我们看到越南的流水线日夜不停,年轻工人们操作着机器,仿佛第二个“世界工厂”正在成型。 乍一看还挺像回事儿,但问题也多得很。 搞制造业不是开个工厂就行的,需要电力、交通、港口、通信这一整套东西。这方面中国的优势很明显。 但要在东南亚设厂,今天停电,明天港口堵塞,工厂运转就成了问题。别说像印度这种城市之间差距大的地方,就连越南这样发展比较快的国家,也时常在基础设施上掉链子。 不可否认东南亚的工人便宜,但素质也参差不齐。越南的工人比起20年前的中国工人,生产效率还是有差距。很多老板都吐槽,工人虽然便宜,但产出却跟不上。再加上培训成本,实际省下的钱比账面上少多了。 最重要的还是产业链。中国的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链。比如做一辆车,几乎所有零部件都可以在国内找到供应商。而在东南亚,你可能为了一个零件等上几个月。这种差距,不是光靠低工资能弥补的。 那为什么还有企业愿意搬过去? 这也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这几年确实涨了,不少低端制造业自然就跑去找更便宜的地方。但这种产业转移并不是中国制造业“失势”的信号,反而是中国智造升级的机会。 拿富士康举例,虽然它在越南、印度建了新厂,但高端技术环节、关键零部件制造仍然留在中国。 搬走的是“低附加值”的活儿,留下的是核心技术和更高利润的产业链。这对中国来说,是在腾出手专注更有价值的事情。 短期来看,东南亚的崛起可能会带走一些工作岗位,但长远看并不完全是坏事。 东南亚国家发展起来后,会和中国形成更紧密的经济联系。比如中国的高端制造品出口到东南亚,而东南亚则提供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互补关系,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合作机会。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东南亚的发展环境其实非常复杂,国家间的差距巨大。像越南、泰国走得比较快,但缅甸、老挝这些地方还差得远。要真正取代中国在制造业里的位置,不是光靠一两个国家就能实现的。 别急着担心中国制造“走下坡路”。中国的制造业地位,靠的不是工资低,而是强大的综合实力。从基础设施到产业链,再到高素质的劳动力,东南亚短期内根本比不了。 “世界工厂”的称号仍然属于中国。等哪天他们能像我们一样,一条街上就能找到上百家零部件供应商,再聊取代不取代的事吧。
关键是智商,除东亚智商一样,东南亚、印度智商低根本搞不出新技术,搬去的工厂除没技术含量的产业,其它的必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