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 年尼克松访华结束之际,尼克松竟向毛泽东提了个请求,想要毛主席的墨宝。毛泽东欣然应允,挥笔写下 “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 三个成语。这一幕让在场众人都有些意外,尼克松接过时也略显疑惑。 1972年2月,一个普通的冬日,美国总统专机“空军一号”缓缓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尼克松,这位冷战时期的美国总统,带着一支庞大的随行队伍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1972年2月21日晚,尼克松在中南海见到了毛泽东。这场会面意义重大。虽然毛主席因病无法久谈,但他以睿智幽默的话语让尼克松放下了所有戒备。 毛泽东笑着说:“选举时我投了你一票,因为我们不喜欢你们那几个前任总统。”一句轻松的玩笑,让尼克松倍感亲切。尼克松则不失时机地表示,他读过毛泽东的著作,并对毛主席的领导才能深感钦佩。 会谈虽然只有一个小时,但内容丰富,涵盖国际形势、中美关系和世界格局。毛泽东那种俯瞰全球的视野,深深感染了尼克松。 离开北京后,尼克松一行来到上海的锦江饭店。这家饭店为美国客人准备了一顿特别的早餐,包括小馄饨、眉毛酥、汤团等地道江南美食。尼克松一口气吃了六只小馄饨,连连称赞“Very good!” 随行的基辛格后来在回忆录中提到,这顿早餐给他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甚至让白宫工作人员羡慕起中国的服务速度”。这种细致入微的款待,为中美破冰之旅增添了不少暖意。 其实,尼克松的访华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在1971年,中美关系因“乒乓外交”而开始破冰。当时,美国乒乓球队意外收到中国邀请访华的消息,这一举动迅速引起全球关注。 毛泽东果断拍板:“让他们来吧!”尼克松因此多次提到,这是一次“小球推动大球”的外交奇迹。 杭州西湖的秀丽景色也让尼克松赞叹不已。他在与周恩来的交谈中表示:“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都令人难忘。”然而,最令尼克松难忘的,还要属临别前的那次特别请求。 访问即将结束时,尼克松对周恩来提议:“我非常仰慕毛主席的书法,不知是否能得到一幅墨宝?”周恩来将请求转达给毛泽东,主席欣然应允。 毛泽东随即提笔写下了十二个字:“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这些字表面看似平淡,实则寓意深远。 “老叟坐凳”既暗示了美国在冷战格局中的高高在上,也隐隐指出其内外交困的局面。“嫦娥奔月”既是对美国航天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科技追赶的期待。“走马观花”则点明了尼克松此行短暂,却意义深远。这幅墨宝后来成为尼克松的珍藏,他时常拿出来炫耀这份独一无二的礼物。 在锦江饭店的最后晚宴上,周恩来特意为尼克松安排了一场“茅台酒点火表演”。当酒液点燃时,幽蓝的火焰腾空而起,尼克松看得目瞪口呆,连声称奇。 回到美国后,尼克松试图在白宫复现这一“魔法”,却因操作不当,差点引发火灾。这个小插曲后来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段趣闻,也体现了两国领导人在严肃外交之外的轻松互动。 1972年2月28日,《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正式发布。尼克松称这次访华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临别时,他感慨地对周恩来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为能够亲身见证这一切感到荣幸。” 尼克松卸任后,仍多次访问中国。他曾在锦江饭店感慨:“这里是我见证历史的地方。” 1972年的访华,是一场外交史上的奇迹。从“打倒美帝”的标语到一顿小馄饨,再到毛主席的墨宝,这一切在中美关系史上最温暖也最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