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张爱萍上将和新疆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中将通电话。电话接通,张爱萍问道,老王,哈密瓜熟了没有?王恩茂心领神会地回答说,我这就派人给你送过去! 18岁那年,年轻的张爱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两年后,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在战火纷飞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军事指挥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爱萍进入中共长江局工作,在周恩来和叶剑英的指导下,参与重要的战略决策和军事指挥。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他在28岁时就已经成为第十八集团军的少将高级参谋。 新中国成立前夕,张爱萍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组建人民海军。虽然之前从未接触过海军事务,但他凭借过人的学习能力和组织才干,在短短几个月内就组建起了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 1955年,张爱萍被授予上将军衔,开始在国防科技领域担任重要职务。他先后担任国防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办公室副主任及中央军委委员,为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另一位军中传奇人物王恩茂,同样有着不平凡的革命生涯。作为一名老红军、老革命家,他在新疆工作期间为边疆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王恩茂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期间,深入基层调研,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他特别重视民族团结,经常深入各族群众中间,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新疆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但王恩茂始终保持着一名军人的作风,经常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到边远地区去解决问题。在他的带领下,新疆的农业、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1975年,中国启动了"331"工程,开始研制第一颗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程,需要突破多项关键技术。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在这个项目中承担了重要任务。当时的测控中心面临着严重的技术瓶颈,特别是在计算机系统方面。 中心配备的两台"320"计算机尽管体积庞大,但运算速度只有每秒20万次,存储容量也不足60万字节。这样的性能完全无法满足卫星测控的高要求。 面对技术封锁,中国科技工作者开始寻找自己的解决方案。在郝岩的带领下,测控中心的技术团队提出了一个创新方案。 他们决定将两台"320"计算机与两台"717"计算机联合使用,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这种分布式处理的方案充分发挥了现有设备的性能。 1984年1月26日,"东方红二号"卫星准备发射时发现故障。负责这次任务的张爱萍立即下令暂停发射。 三天后重新发射的卫星很快遇到了更大的危机,一度失去了控制。面对这种情况,张爱萍当机立断,下令进行抢救。 整整15个小时,科技人员与时间赛跑,终于找到了失控的卫星。但要让卫星恢复正常,还需要进行一次高风险的姿态调整。 在张爱萍的坚持下,技术团队开始了这次冒险的尝试。经过精确的操作,卫星终于恢复了正常状态。 然而挑战并未结束,第二颗卫星发射后又出现了温度异常的问题。装在卫星上的镉镍电池温度持续升高,情况十分危急。 卫星总设计师孙家栋带领团队连续工作,通过多次调整卫星姿态,终于控制住了温度。技术团队经过反复试验,找到了一个稳定的解决方案。 这些努力最终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东方红二号"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颗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通信卫星的关键技术。 这段时期的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无数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中国完全有能力自主研发和控制通信卫星。 1984年4月17日,一场特殊的通话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实现。这次通话连接了北京和新疆两地,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展示了中国通信技术的重大突破。 这次历史性的对话发生在国防部长张爱萍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书记王恩茂之间。简单的问候语"老王,哈密瓜熟了没有"背后,体现的是国家高层对边疆发展的关心。 这通电话的实现依靠的是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通过这颗卫星,中国首次实现了跨越数千公里的即时通话。 这次通话的成功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中国摆脱对外国卫星依赖的重要标志。从此,中国开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卫星通信网络。 在这颗卫星发射成功后,中国的通信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特别是在边远地区,人们第一次能够实时收看到中央电视台的节目。 乌鲁木齐、拉萨等边疆城市的观众,不再需要等待一周才能看到新闻节目。这极大地改善了边疆地区的信息获取条件,促进了民族团结。 对于新疆来说,这次通话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标志着这片广袤的土地与全国其他地区的距离在不断缩短。 通信技术的进步,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更便捷的通信条件,让新疆的特色农产品更容易走向全国市场。 这次简短的对话中提到的哈密瓜,正是新疆特色农产品的代表。它不仅是一种水果,更象征着边疆地区的发展潜力。 从1984年的第一通卫星电话,到今天发达的通信网络,中国的通信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当年这次开创性的通话,永远值得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