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次横跨五省、历时36小时的长途跋涉 --------- 我曾经到过长沙两次。

靖易谈文化 2024-12-04 08:20:39

那一次横跨五省、历时36小时的长途跋涉 --------- 我曾经到过长沙两次。 第一次,就是买下《湖南人,凭什么》书那次,时间是2004年5月,单位公干。 第二次,2018年1月23日,应大舅哥邀请和夫人一起自驾去长沙游玩。 说是游玩,其实就跑了两个地方,一个是毛泽东故居--韶山冲,另一个是岳麓书院。其余时间几乎都泡在酒桌上。因为大舅哥在长沙有分公司,那里的朋友一个一个轮流接待,面子杠杠的,但肠胃和小心脏倍受考验,由此也见证了湖南人对待朋友的热情和礼数。 所以不要怪我夸奖湖南人,因为我在长沙受到过高规格接待。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先说第一站,韶山冲。 那是伟人毛泽东的故居,每天去那参观浏览的人络绎不绝。别人是什么心情我不清楚,我是带着庄重崇敬的表情进入故居。讲解员在循环解说,我却把重点放在了故居前的池塘边,并拍照留念。 这个池塘与农村绝大多数池塘并无二致,但因为一首诗,让我颇感好奇。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做声 据说,这首《七绝.咏哇》是毛泽东在八岁那年应付私塾老先生的即兴之作,至今读来,仍有一股霸气喷薄而出。 我们老家有句方言:从小一看,到老一半。意思一个人,看他小时候的表现,就知道他将来的出息。从这首诗里,小小年纪的毛泽东,已显帝王之气。 我不懂诗词,即使懂,在八岁也写不出这等气势,所以,现在的我就是一粒尘埃,当年参观韶山冲无非就是到此一游。 第二站,岳麓书院。 重读《湖南人,凭什么》我才知道,岳麓书院作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是湖湘文化的象征。 南宋时期,朱熹两度在此讲学,书院盛极一时。 明代中后期,岳麓书院再度复兴,大儒王阳明和东林学派在此传播和交流。 明清之际,王夫之等四方学者络绎不绝来此讲学。 晚清之后,这里更是鼎盛一时,培养出众多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人才群体,有撰写《海国图志》的魏源,中兴将相曾国藩、左宗棠等,维新变法派谭嗣同、梁启超等,民主革命派蔡锷、陈天华等,1916--1919年,青年毛泽东也曾数次寓居于岳麓书院。 我们在长沙期间,朋友们不止一次地推荐去岳麓书院参观学习。我们听了,也的确去了,但因为雨雪天气,书院大门紧闭。 为表明自己曾经来过,我在书院正门留了一张照片,背面是“惟楚有村,于斯为盛”八个大字。 等到1月26日,天气预报长沙有暴风雪,预订机票和火车票均被告知暂停出售。情急之下,我们决定自驾回家。 等到给爱车喂饱油,购买了干粮和矿泉水等必备物品,天空已开始飘起了雪花。简单午餐之后,我们踏上了归程,时间为当天下午一点左右。 当我们上了高速,铺天盖地的雪球好似有仇一般从天空砸向汽车,砸向路面。尽管雨刮器已开到最大档,但前面像是铺了一张雪白的布帘,一眼望不到边,尽管有导航指引,却根本分不清东西南北,只能小心翼翼地往前挪动。 这不是2018年长沙的第一场雪,但肯定是最大的一场雪,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毫不为过。 就在我们即将驶离湖南境内时,终于接到通知,前面封路了。 前不着村,后不巴店。 我们下车观望时,看到了一长溜与我们一样行色匆匆,但不得不停下的汽车。 叫天不应,叫地不语。我们只能回到车上,打开车载空调,开启干粮加水的就餐模式。 本来算好的,从长沙到家大约九个小时,赶上第二天的作协年会绰绰有余。那时还没有疫情,机关要执行八项规定,但民间社团不受此节制,各大协会长袖善舞,自办节目,完了欢聚一堂,热热闹闹提前拜个年,聚个餐。 车停了,这时间就没法控制了,本来九个小时的车程一下子变成了长路漫漫。 现在能做的,除了睡觉,还是睡觉。

0 阅读:0
靖易谈文化

靖易谈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