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吴晗提议开挖明万历皇帝陵墓的请求被否决。他灵机一动,前去拜访郭沫若。

红色的史纪 2024-12-04 13:33:42

1956年,吴晗提议开挖明万历皇帝陵墓的请求被否决。他灵机一动,前去拜访郭沫若。对方立马答应,两人联名上书:“再不开挖就来不及了!”   万历皇帝是明朝历史上比较奇葩的一位皇帝,不仅是因为他创纪录般的20多年不上朝,更是因为在他身上发生的一系列奇葩事。   1956年,时任北京副市长的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向党中央建议对明朝皇帝陵墓进行挖掘,但被拒绝。   被拒绝后,他并不死心,又找到了郭沫若表明想法,随即两人一拍即合,联名向中央上书,准备挖掘万历皇帝陵墓。   原本吴晗想要挖掘的是明朝传奇皇帝朱棣的长陵,但因为遭到其他史学家的强烈反对,只能选择放弃。   后来因为就挖掘陵墓一事,史学家们一直争执不下,但在这个时候郭沫若对吴晗表达了支持,认为想要了解文物,就必须要采取挖掘。   至于吴晗究竟是如何说动郭沫若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人猜测二人很可能是因为对皇帝陵墓进行挖掘,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功绩。   当时除了吴晗与郭沫若外,沈雁冰、范文澜等诸多学者同样对此抱有十分的热情,对古代皇帝陵墓进行挖掘是一件验证历史事实的重要事项。   然而意外在挖掘的第二天就出现了。当时,考古队费尽千辛万苦将陵墓挖开,但谁也没想到原本墓中的文物因为在不接触空气的情况下,保存的较为完好。   但随着挖掘,新鲜空气涌入陵墓,这些文物在接触到新鲜空气后,立即出现氧化或碳化,有的甚至顷刻间“灰飞烟灭”。   这其中损失最大的就要属在万历皇帝遗体上穿着的那件龙袍了,原本保存完好,极具研究价值的龙袍,顷刻间灰飞烟灭,一触就碎。   而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也让考古队始料未及,如此大的损失是所有人都不能接受的,尤其是对吴晗与郭沫若来说。   他们二人是此次行动的发起者,如今出现这种局面又该如何收场。经此一事后,国家立即停止了此次挖掘。   不久后,中央同样出台了相关的法律规定,不得擅自挖掘古代帝王的陵墓,以免造成重大损失。   而吴晗与郭沫若组织的此次挖掘,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受技术限制,挖掘条件不到位造成的。   当时的条件比较艰苦,没有如今这般的高科技设备,对于一些文物的保护自然也就达不到如今这般完好。   而且当时从事挖掘的人员,有的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对一些保护性挖掘应该具备的技术以及操作并没有那么在意,所以才会造成最后这种结果。   这一次挖掘损失了大批文物,这也是后来人们对吴晗以及郭沫若诟病的一大缘由,可以说这一次错误的挖掘,成为了吴晗与郭沫若二人人生中的一大污点。

0 阅读:41
红色的史纪

红色的史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