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李鸿章上奏:“法军势大,不如求和。”张之洞大怒:“西南大门一开,两广

红色的史纪 2024-12-06 10:17:34

1884年,李鸿章上奏:“法军势大,不如求和。”张之洞大怒:“西南大门一开,两广不要了?”慈禧两手一摊:没钱,没人。张之洞:“只剩我一人,也要守住西南!”   光绪十年,48岁的山西巡抚张之洞前往朝廷述职,入宫请安之时恰逢慈禧太后对晋治理来了兴致,宣他当面详谈。   张之洞不是纸上谈兵的酸腐之人,在治理地方时颇有建树,在他上任之前,山西日渐衰弱,民众贫困交加,苦不堪言。   他上任之后,整顿吏治,推广兴学,扶持贫苦人才,采矿开荒,还建立了洋务局,打算采购外国军械,训练山西地方军等等。   可见他是真正的实干家,比起当时清朝内部大多只说不干的官员强上太多。   对于这样的人才,慈禧自然是不会放过,不久会就将他调来了京城任职。   当时清廷大多分为两派,一派是由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虽然推崇西洋军事建设,面临外国入侵,却是永远主和。   而另一派则是清流派,以华夏传承的传统“圣经贤传”来治理国家。   张之洞是典型的清流派,虽然对洋务派的军事发展并无意见,但对于他们的行事作风,以及“窝囊”的求和主张嗤之以鼻。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法国开始大肆入侵越南,主要目的是通过越南入侵中国,从而吞并这个庞大的华夏帝国。   面对如此危机,张之洞心急如焚,多次上折请求慈禧太后务必加强边防。   然而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却完全持相反意见,认为法军势不可挡,不必再做无谓的牺牲。   李鸿章认为,应该将大清现有的资源放在海军发展上,保护江浙等富饶之地,有舍才有得。   张之洞听完大怒,将西南拱手相让,就意味着两广将直接暴露在法军的进攻之下,到时整个南方都会落入法国之后,后果不堪设想。   两广的现任总督是李鸿章一派,对他的话唯命是从,在他的授意下,西南迅速失守。   慈禧到底还是慌了,两广绝不能落到法军的手里,她思来想去,决定派遣张之洞前往两广担任总督,抵挡法军。   张之洞没打过仗,但此时朝中没人有勇气与李鸿章对抗,为了大清的基业,张之洞硬着头皮接下了这烫手的山芋。   为了筹措军费,张之洞四处奔忙,最终靠了一些不入流的手段,才勉强凑钱购买了武器装备。   然而打仗不光是有人有武器就行的,面对强敌,一个身经百战,忠君爱国的将领才是最大的胜算。   张之洞是个文官,面对战场调度指挥,实在是有心无力,思虑良久后,他向朝廷荐举已经快要退休的老将冯子才。   别看老将军已经快70了,在战场上是丝毫不含糊,不仅在镇南关大败法军,还凭借战术布置,训练调度,让军队发挥出了百分之二百的作用。   当然,胜利的背后张之洞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在朝廷大部分官员不看好,不支持,甚至是落井下石的情况下,他仍能带领两广取得这样的战绩,付出的努力难以言表。   令人气愤的是,就在张之洞、冯子材等人与法军浴血奋战之时,原在京城的李鸿章竟然主张“投降”。   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作为清朝代表与法国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   都说不战而胜,谁也没想到的是,清朝在已经打胜仗的情况下,还选择了主动投降,简直是面子里子都丢了。   此协议一签,法国合理合法的侵占越南,并通过越南对清朝西南大举进攻,吞并了大部分清廷领土。   而其他西方国家,看到清朝如此软弱无能,侵略的更加卖力,只为将华夏国土分裂蚕食。   面对这样的结果,张之洞悲愤万分,却也无可奈何,毕竟李鸿章的身后是整个洋务派,而他只是孤身一人。

0 阅读:96
红色的史纪

红色的史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