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惊人!清华教授柳冠中厉声质问:"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无人银行,人去哪儿了?科技没有人,还要人干嘛?"
你走进一家便利店,原本总能看到忙碌的店员在收银台后迎接顾客,然而这一次,店里安静得只剩下货架和一台机器。你轻轻一扫,购物清单自动生成,几秒钟后,店门“咔嚓”一声开了,你悄悄走出去,钱包里少了几元钱。这种场景,在现在的无人商店中已经不再是科幻。
这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冷”?柳冠中教授最近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科技没有人,还要人干嘛?”他指的正是这类日益普及的“无人”技术。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无人银行,几乎每个领域都在迅速进入自动化时代。
如今,许多工作已经被机器接管。无人驾驶的汽车,未来可能不再需要司机;无人便利店,不再需要收银员;而在医院,智能机器人可以协助医生完成一些复杂的手术。那么,问题来了,传统的“工作”是否已经失去了意义?人类是否真的在“失业”?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是否曾经在地铁站看到过那台“无人值守”的自动售票机?你只需要扫二维码,选票,支付完毕,机器便自动给你出票。原本需要人工操作的工作,突然间被机器取代了。
不可否认,科技带来了无数便利,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高效、更便捷。想想看,自动驾驶汽车避免了交通事故,智能家居让我们生活更加舒适;甚至连无人便利店,也正在改变我们的购物方式。
但是,机器能代替一切吗?在柳冠中教授看来,虽然科技可以代替许多工作,但它无法替代人类的情感、思考与创造力。比如,我们可以用机器人做手术,但如果是需要细腻的情感关怀,机器恐怕做不到。例如,在一些临终关怀医院,护理人员不仅仅是给予病人药物治疗,更是通过温暖的言语和肢体语言来安慰他们。在这样的场合,机器又能做到吗?
教授的质问,正是针对这种“极端替代”的潜在风险。科技固然能为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但它是否能让我们逐渐丧失“人味”?当人和人之间的联系被机器和算法取代,我们是否还会感到温暖和理解?
再来看看,科技给我们带来的隐私问题。在无人商店中,我们的消费行为被全面记录,手机、钱包、面部识别……一切都被机器看在眼里。便利是便利,但我们是否会担心这些数据会被滥用?如果这些信息落入不法分子之手,那我们的个人隐私又该如何保障?
就像智能家居的普及,我们的家可以“听懂”我们的命令,冰箱知道我们需要什么,空调会根据天气自动调整温度。但这些设备也在时时刻刻地收集着我们的数据。未来,这些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可能成为每个用户都需要关心的问题。
我们还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科技的发展,是否让我们失去了“人性”?在一些自动化程度极高的商店里,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和店员交流,也许店员的微笑和问候会被“系统化的购物体验”取代。很多人会觉得,服务员不再是单纯的工作者,而是“交流的桥梁”。这些温暖的互动,机器怎么也替代不了。
这让我想起了许多老年人的困境。对于一些年长的朋友来说,操作手机和扫描二维码本身就是一大难题。如果便利店和服务行业都完全“无人化”,这些人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就算科技再怎么进步,情感上的需求,仍然是机器无法填补的空缺。
柳冠中教授的提问,并不是要我们抗拒科技,而是提醒我们不要盲目追求技术带来的“高效”。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追求科技进步的过程中,依然要保留人类独有的情感、创造力和判断力。
科技能做很多事,但它永远不能代替我们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即便未来科技进步到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无处不在,我们依然需要理解:人类的真正价值,正是在于我们的情感和智慧。
所以,当我们站在科技的门槛上时,或许应该思考:“科技没有人,还要人干嘛?”——答案是:人类依然要在科技之上,寻找自己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