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八路军周彪在转移中发现,一秘书有意走在外侧,还时不时往路上撒高粱粒。周彪

昊昊评历史 2024-12-10 03:57:37

抗战中,八路军周彪在转移中发现,一秘书有意走在外侧,还时不时往路上撒高粱粒。周彪一惊,当即明白为何敌人总能找到他们。 1942年月初,华北日军忽然出动了五万日军,围攻八路局冀中根据地。日军按照距离来选择进攻,很快,位于北平、天津、保安三地交界的八路军冀中第10分区,就成为了日军进攻的第一个主要目标。 此次日军调动兵力之多,在前期就引起了八路军的警觉,所以10分区司令员周彪对日军的进攻多少有些察觉。 所以在接到日军已经出动的情报之后,周彪就迅速反应,当即决定带着分区的主力部队立即转移,跳到日军进攻圈的外围——白洋淀一带,而后再利用白洋淀周围水网和芦苇丛进行隐蔽和周旋,以期等待机会,袭扰日军,延缓日军的进攻,为其他分区部队的转移争取时间。 即使提前侦知了日军的进攻,但周彪等人对日军的进攻意图估计依然不足。周彪原以为日军这次进攻,还是会和之前一样,日军再没有找到八路军主力的情况下,最多两个月的时间,就会收兵。 可让周彪没想到的是,这次日军的围攻决心相当大,两个月过去了,日军非但没有收兵的迹象,还在不断地精准缩小包围圈。周彪带着10分区的主力一路转移,日军则在后面一路紧追,整个冀中根据地似乎都有敌人,这是周彪此前没有遇到过的情况。 此时周彪乃至整个冀中根据地的八路军才意识到,日军的这次进攻的目的不单单是10分区,也不是10分区周围的其他几个分区,而是整个冀中根据地的八路军。 就这样,冀中平原上展开了一场大转移。由于冀中根据地多是平原,战士们转移相当困难,可谓是无处可藏。除此之外,10分区还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情况,周彪在转移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情况。 为了力求隐蔽,转移往往都是在夜间进行急行军,可是是这样,白天部队一停下来,准备休息的时候,敌人就迅速围了过来,如此反复,战士们根本就没有休息和吃饭的机会,几乎每天都在摆脱敌人的追击。 偶次几次或许是巧合,可几乎每次敌人都能准确的追上来,这就不得不引起周彪的警觉。思来想去,周彪心中已经得出了一个,他十分不愿意推断的结果——部队里面出了叛徒。 为了搞清楚情况,确保部队能够安全转移,周彪决定务必要先尽快揪出混进队伍中的败类。很快,周彪就找来了方国南,让其带人立即在部队中展开秘密调查。 但是部队几乎每天都在转移,方国南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调查,接连几天,方国南都没有找到突破口。直到一天夜里,部队渡河后,找到了一片森林,周彪便带着人扎了进去,在里面宿营。 正在大家休息的时候,方国南却得知一个秘书把随身携带的一个公文包给弄丢了。 方国南立即找到那个秘书,此人称是半夜在渡河的时候,自己不小心踩空,一头扎进水中,差点淹死,情急之中经过一番挣扎才起来,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正是在这个时候,被水冲走的。 可是方国南事先得知,这个秘书来自南方,还是在江边长大,按理说应该会水,更何况方国南在渡河的过程中,发现河并不深,最多到胸口,这怎么可能把一个在江边长大的人给差点淹死呢? 秘书的话漏洞百出,方国南听后却并没有显露自己的怀疑,而是将其批评了几句,便让其回去。不过从这天晚上开始,方国南就让一个侦察员日夜监视这名秘书。 果然,这一监视还真有些成果。侦察员发现,这秘书在转移的时候,总是喜欢走在队伍最右边,无论队形怎么变换,他都会自动把自己切换到最靠右的那一旁。 更加奇怪的是,这秘书只要一行军,就会把右手放进衣兜里。方国南觉得这是一个突破口,便有意安排侦察员在早上休息的时候睡在秘书旁边,趁着秘书睡熟时,侦察员检查了他的右衣口袋,发现他的口袋有一个不起眼的破洞,这让侦察员摸不着头脑。 方国南却恍然大悟,他让侦察员后面多留意秘书走过的路,看看路上有没有什么异样的东西。这一留意让侦察员大吃一惊,凡是秘书走过的路,路上都稀稀落落的散落着高粱粒,很明显,这是秘书故意留下的,是给敌人留下的标记。 得知这一情况后,方国南迅速向周彪报告。既然敌人根据高粱粒来判断部队的行军路线,周彪便想到了一个帮部队脱险的方法。他派人拿着高粱粒,按照秘书的手法,撒在部队行军的相反路线上,敌人果然上当,这也更加证实了秘书的可疑。 于是在成功脱险后,周彪亲自下令立即逮捕秘书。经过一番突击审问,这个秘书很快就交代了自己是伪军派来的特务。更让周彪震惊的是,和这个秘书是4人特务小组的成员,也就是说,还有3个特务继续潜伏在部队中。 接下来秘书的话,更让周彪吃惊,其他三个特务,也是“身居要职”,一个是司令部的警卫员,一个是话剧社的演员,还有一个是部长妻子。 原来早在两年前,这个秘书和那个部长妻子都是受伪军指派,装成学生混进了八路军,两人潜伏下来之后,又腐蚀了另外两人,由此组成了一个安插在10分区内部的4人特务小组。 由于情况紧急,部队还处在敌人追击之中,周彪决定立即对另外三人进行抓捕,并迅速对4人执行了战场纪律。

0 阅读: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