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庄新民负伤昏迷,为了救他,一个哑巴女子用尽手段,但他还是没有苏醒过来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2-10 20:40:23

1941年,庄新民负伤昏迷,为了救他,一个哑巴女子用尽手段,但他还是没有苏醒过来。这时,哑巴女子突然想起:“乳汁似乎能治病!”   明德英二岁时,她因病失声。   她8岁开始为地主家放羊。   一次,地主儿子试图用一条大狗吓唬她,但她勇敢地直面,此后,地主的儿子不再敢轻视她。   明德英长大后,通过村里好心人的介绍,嫁给了隔壁村的李开田。   李开田家境贫寒,1941年,当明德英怀孕期间,沂蒙山区遭遇日军的严重扫荡。   有一天,明德英发现了受伤的庄新民,她毫不犹豫地将他藏于自己的家中。   为了更好地掩人耳目,她将庄新民隐藏在床下,并巧妙地使用孩子的尿盆作为迷惑。   当日军闯入她家时,他们被门口的尿盆绊倒,尿液和粪便四溅,日军急忙退去。   明德英用自己的方式继续照顾庄新民,她甚至以自己的乳汁来维持这位年轻战士的生命。   此外,她还杀了家中唯一的老母鸡。   庄新民伤愈之后,明德英和她的丈夫李开田共同决定将他转移到一个隐蔽的空坟中。   这段时间里,庄新民的健康逐渐好转,并最终决定重返战场。   战后,庄新民没有忘记明德英夫妇的大恩大德。   他多次尝试联系他们,并每年定期寄送钱财和物资。   庄新民还让自己的孩子们称呼明德英为“明奶奶”,尽管他本人因任务繁重未能经常探望。   明德英晚年时,庄新民得知她的健康状况不佳,计划前去探望。   然而,明德英于1995年逝世,他们未能再次相见。   像明德英这样的英雄妇女的故事还有很多。   沂蒙山区,位于山东省东南部。   在抗日战争期间,据统计,该区域约有420万居民,其中20万人参军入伍,120万人参与战斗或支援前线,10万人壮烈牺牲。     沂蒙山区的人民与人民军队之间的深厚情谊,源自于抗日战争时期。   当侵华日军施行“三光”政策,对沂蒙地区造成极大破坏时,八路军及时赶到。   当地人民不仅将自己节省下来的粮食、布料捐献给红军,甚至不惜拆散家中唯一的棉被,用来为受伤的战士制作担架。   1939年,一个特殊的战时托儿所在王换于的坚持下建立。   通过村里的支持,为27名抗战将士的子女找到了临时的抚养之家。   她不仅自己收养了包括高级将领的孩子在内的七个儿童,而且还四处劝说其他村民。   当家中存粮将尽,甚至连来年的种子粮也吃光时,她通过各种方式筹集食物,坚持让孩子们先吃。   王换于的这些行为减轻了部队的后顾之忧。   她的托儿所成为了一个抗战的微型社区。   转眼到了1955年,王换于的努力得到了一位老战友的长期回报。   庄新民,已经成为上海一名厅级干部,他多次返回沂蒙,寻访王换于和其他抗战期间帮助过他的人们,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   他甚至将李开田接到上海居住了一段时间。   王换于在1940年代决定收养一个烈士的后代。   当她首次探望这个被寄养在邻村的孩子时,她发现孩子因为营养不良显得异常瘦弱。   此时,她的二儿媳正处在哺乳期,王换于便将孩子带回了自己家。   由于家中食物紧张,王换于让自家的孩子仅仅吃些粗粮,将宝贵的母乳全部留给烈士的孩子。   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导致了她自己两个孩子的夭折。   在长达近十年的时间里,王换于和她的家人不仅要面对生活的困难,还要时刻警惕日军的扫荡。   她带领全家人在山中挖掘了隐蔽的山洞。   一旦“鬼子”来袭,全家便藏匿其中,由王换于在外守卫。   1948年底,王换于的家庭托儿所已经接收并抚养了86名革命后代。   她的付出,得到了被养育孩子们及其亲生父母的深刻感激。   直到1989年她去世,享年101岁。   2003年,为纪念她无私的付出,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在她的老宅旁边落成。   此外,在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前夕,李桂芳和30多名当地妇女,面对战时急需过河的解放军,她们用自己的身体和门板,构建了一座临时的“人桥”。   尽管河水冰冷,但她们毫不犹豫地站立在河中,成功完成战役部署。   李桂芳和这些妇女的英勇行为,是战争胜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参考文献:[1]庄新民:亲娘,我们世世代代跪拜您[J].党员干部之友,2013(11):13-13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