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吴越国国王后代; 钱三强:中国核弹之父,吴越国国王后代; 钱伟长:中国力学之父,吴越国国王后代; 你没看错,他们都是吴越国国王钱镠(liú)的后代。 吴越钱氏的发源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钱镠便是这一家族的先祖。 钱镠出生于浙江临江的一个贫寒家庭,年少时他曾靠贩卖私盐维生。 尽管如此,他最终成为吴越国的建立者。 他修建的捍海石塘,至今为人称道。 钱镠的成功也得益于其对家族教育的重视。 钱镠制定了一部家训。 家训中强调“崇文尚教”,注重诗书的传承,强调道德的修养。 近代国学大师钱穆便深受家训的熏陶。 钱穆的父亲是前清秀才,自幼便教导儿子熟读古籍。 钱穆九岁时,就能背诵《三国演义》。 然而,他的父亲也不忘教诲儿子谦逊谨慎。 钱穆在经历过父亲的谆谆教诲后,逐渐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学者。 钱氏家族的教育传统还体现在经济和社会责任的担当上。 钱镠的家训中提到,要为家族中的贫困子弟提供教育机会。 因此,钱氏家族广泛设立了义田和义塾。 钱伟长便是家族义塾的受益者之一。 他在家族的资助下考入清华大学,并最终成为世界级学者。 不仅如此,除了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等科技领域的巨擘外,钱钟书、钱基博等人在文学和文化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钱钟书的文学才华,在国内外广泛传颂。 而钱基博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大家。 在宋代,钱易以17岁考中进士的卓越成绩被誉为“有李白才”。 明代的诗人钱谦益,清代的学者钱大昕和书画家钱沣都是代表人物。 钱氏家族自宋代起便培养了数百名进士。 钱钟书在九岁时失去了生父钱基成,之后由父亲钱基博抚养。 钱基博精通古文、文史。 与其父钱基成提倡广泛涉猎各种杂学不同,钱基博要求钱钟书专注于学术。 钱钟书逐步形成了博学多才的学术气质,他还写下了《围城》这样的文学经典。 无论是在文学创作还是学术研究中,钱钟书始终坚持着家族注重正统学问的教育理念。 钱氏家族的家训中,强调做人要堂堂正正、心术端正。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在他即将前往美国留学时,送给他一张纸条,上面提醒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应保持高尚的品德。 在他留学期间,他始终秉持着对科学的忠诚。 美国著名航天学者冯卡伦曾评价他是一个“可以交付重任的人”。 在美国五年的软禁期内,虽然遭受重重压力,钱学森依然保持了对科研的热情。 在这段艰难的岁月中,他不仅突破了许多科学难题,还在工程控制论领域取得了进展。 这项新技术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自动化和无线电电子学等领域。 钱学森最终回到祖国后,没有充足的资源,也没有足够的科研基础设施,但他推动了“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 与钱学森同样受家训熏陶的还有钱伟长。 钱伟长自幼受到家庭中祖父和父亲的国学教育影响。 然而,早年的战乱使得他在数理和英语方面起步较晚,甚至在高考中他的数理英语成绩几乎为零。 然而,凭借深厚的国学功底,他最终考入了清华大学。 钱伟长的求学于多伦多大学,博士毕业后,他有机会在冯·卡门教授的实验室担任工程师。 然而,他并未选择继续在美国的高薪职位上发展,而是坚决决定返回祖国。 回到祖国后,钱伟长坚持认为,科学技术是国家复兴的关键。 特别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国家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急切,但社会环境对他的待遇并不公正。 他在被停职多年后,转身成为“地下科学家”,为不同领域的科研和国防单位提供咨询和支持。 钱伟长的工作量巨大,长期以纸笔为伴,完成了大量复杂的科学计算和理论研究。 钱三强与钱学森密切合作。 钱三强在清华大学完成学业后,于1936年赴法国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深造。 在那里,他师从著名的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专注于核裂变领域。 1946年,钱三强带领的研究小组提出了原子核裂变可能分为三部分的假设。 但这一结论在当时并未得到国际核物理界的普遍接受。 1947年,钱三强选择回到中国。 这一决定得到了居里夫妇的理解和支持,并且他们赠送了放射源作为回国的鼓励。 在法国的岁月里,钱三强的共产主义信仰逐渐坚定,于195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1956年向党作出承诺,表示将致力于中国的科学事业。 1960年,钱三强担任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领导中国自主研发原子弹。 经过四年的努力,中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并随后开始氢弹的研发工作。 参考文献:[1]胡耀飞.传世与出土——吴越国、两宋时期吴越钱氏家族碑志整理[J].宋史研究论丛,2018,0(2):206-225
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吴越国国王后代; 钱三强:中国核弹之父,吴越国国王后代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2-22 23:33:35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