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国际芯片展上时不时传来“中国造不出芯片”的声音,黄令仪听到后内心悲痛

陈志华观世 2024-12-10 21:30:13

1989年,国际芯片展上时不时传来“中国造不出芯片”的声音,黄令仪听到后内心悲痛万分,不只是因为被别人瞧不起,还有这次会展上竟没有中国的一席之地。 那年,黄令仪受邀参加美国的国际芯片展览会。在偌大的展厅里,她跑遍了所有展台,却没能找到一家中国企业的身影。这种深深的挫败感,让她在日记中写下了"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的感慨。 从那时起,"我最大的心愿是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成为了黄令仪毕生的追求。 1936年,黄令仪出生在广西南宁。那时的中国,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也许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报国之志。 年轻的黄令仪凭借出色的成绩,先后在华中工学院和清华大学深造。在清华学习期间,她对半导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她日后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毕业后,黄令仪回到母校任教,并创建了国内首个半导体实验室。在艰苦的条件下,她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了中国第一根半导体二极管,为国家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965年,国家为了突破"两弹一星"中的瓶颈,成立了第一个芯片研究团队。黄令仪毫不犹豫地加入其中,开始了她的芯片研发之旅。 在缺乏资源和设备的情况下,她和同事们通过不懈努力,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根半导体三极管。这一成果为我国自主研发空间计算机铺平了道路。 随后的岁月里,黄令仪带领团队不断攻克难关。1978年,他们研制的芯片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这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最好肯定。 然而,由于资金紧张,集成电路研发项目不得不暂停。这个挫折并没有打倒黄令仪,反而激发了她更大的斗志。 1989年,黄令仪参加了美国的国际芯片展览会。在展会上,她惊讶地发现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参展。这次经历让她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与世界在芯片技术上的差距,也坚定了她为中国芯片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 2001年,已经65岁的黄令仪本可以安享晚年,但她选择了重返科研一线。当时,中科院胡伟武教授发出了打造中国芯的"集结令"。黄令仪二话不说,捐出11万元积蓄支持研发工作,亲自回到实验室继续奋斗。 在黄令仪和团队的努力下,2002年,我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终于问世。虽然性能上还有差距,但这标志着中国在芯片领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随后,龙芯2号、3号相继发布,推动了中国在高铁、军工和卫星领域的技术应用。 即使到了82岁高龄,黄令仪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她带领新一代科学工作者继续为中国芯片事业奋斗。在她的努力下,"龙芯3号"成功研制并下线,被广泛应用于国防、交通、民生等领域,每年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芯片支出。 2023年4月20日,86岁的黄令仪因病离世。她用一生诠释了"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的决心,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对科技自主创新的执着追求,为国家发展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 (来源:光明网——2023-10-02发布《“我最大的心愿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0 阅读:22
陈志华观世

陈志华观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