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他打算赐死建文旧臣夏原吉。谁料,临死前,夏原吉却一脸平

任向前养护说 2024-12-11 16:06:54

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他打算赐死建文旧臣夏原吉。谁料,临死前,夏原吉却一脸平淡地说:“杀我可以,但能否宽限3天,让我把手头这些工作做完?” 1402年,南京城内一片肃杀之气,朱棣带领大军攻下这座繁华的都城,建文帝不知所踪,而他的旧臣们则成为朱棣眼中必须铲除的威胁。 夏原吉,这位曾经在建文年间深得皇帝倚重的户部尚书,已被押解至大堂,等待即将到来的命运。 “夏原吉,你可知罪?”朱棣居高临下,声音冷峻。 他的目光扫过堂下的夏原吉,似乎在等待这位旧臣的任何胆怯表现,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夏原吉并未慌乱,反而神色从容地回答道:“臣生于斯,长于斯,身为臣子,为国尽忠,何罪之有?” 朱棣闻言,眼神微微一凝,他并不信任建文帝的旧臣,但夏原吉的这份镇定让他感到意外。他冷笑一声,说道:“忠于建文便是罪!你可有话要说?” 堂下众人屏息,谁都知道朱棣的铁血手段,稍有不慎便是满门抄斩。 但夏原吉却仿佛没有感受到周围的压迫,他镇定地说道:“陛下要杀臣,臣无话可说,但臣手中尚有赋税账目未清,若不整理清楚,恐国家财政受损,百姓遭殃。臣斗胆请求宽限三日,待臣将事务整理妥当,再领死罪。” 这番话出人意料,甚至引发了堂上短暂的寂静,朱棣凝视着他,似乎在思索什么。一旁的大臣劝谏道:“陛下,此人不过巧言令色,三日不过是拖延之计,不如即刻处决,以绝后患。” 朱棣却摆了摆手,目光仍旧停留在夏原吉身上。片刻后,他终于开口了:“好,朕便宽你三日,但三日之后,若有半点延误,朕定诛你九族!” 夏原吉跪地叩首,谢恩后便被押回官署。三天时间,他日夜不歇,将积压的账目逐一清算。浙西水患的善后款项、北疆军费的分配、民间徭役的减免……这些繁琐而重要的事务在他的手下井然有序地完成。 三日后,夏原吉再次站在堂前,呈上整理好的账簿。 他神情自若,仿佛根本不曾在死亡的威胁下度过这段时间。朱棣接过账簿,翻阅片刻,眉头微皱。他虽不擅理财,但也看得出这些账目处理得清晰明了,无可挑剔。 “你是个人才,”朱棣忽然开口,语气中多了几分复杂,“建文用你是他的幸运,朕若杀你,岂不愚钝?” 堂下的大臣们面面相觑,这一转折让人措手不及。朱棣合上账簿,沉声道:“朕留你性命,准你继续为国效力。但记住,从今往后,你只忠于朕!” 夏原吉再度跪地,沉声回答:“臣谨遵圣命。” 夏原吉的命运从这一刻起被彻底改写,此后的岁月里,他不仅仅是一个奉命行事的官员,更成为了明朝赋税和财政制度改革的关键人物。 在永乐年间,他被任命为户部左侍郎,之后升任户部尚书。 在他的主持下,明朝赋税制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进,他提出了三十多项简化政策,使得赋税征收更为合理,尤其是减轻了江南地区的负担。 江南一带是明朝的经济重地,赋税的繁重常常压得百姓喘不过气,而夏原吉的改革使得农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生产。 同时他也不畏艰难,着手治理水患,浙西一带多河流,每年夏秋时节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百姓深受其害。 夏原吉亲自督导水利工程,疏通河道,修建堤坝,大大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江南的粮食产量因此显著提高。 除了这些,他还通过精细的财政管理,确保了国家巨大的开支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行,当时明朝正在北方兴建北京城,同时又多次出征蒙古,国库一度吃紧。 夏原吉以其过人的财务才能,设计了一套严密的预算体系,确保了这些重大工程和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 尽管他功勋卓著,却始终保持低调,从不张扬。 夏原吉明白,他能活下来,并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源于自己当初的一句大胆的请求,也源于朱棣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是建立在他一次次以成果说话的基础上的。 很多年后,当他已年老时,有人曾问他,为何在那样凶险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冷静。他只是笑笑说道:“为臣者,只问是否对得起百姓。”

0 阅读:1331
评论列表
  • 2024-12-13 10:24

    确实非常人,明知三日后便领死,犹能从容工作,完成自己使命,青史留名名不虚传。

  • 2024-12-13 09:00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