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释放:孩子心灵的治愈之道 “生活真没意思,太难受了。”这句沉重的话语出自一个年仅12岁的女孩之口。她连续七日未曾进食,好不容易入口的食物随即吐出,夜晚也难以入眠。家人初以为只是胃病作祟,但医生的诊断却如晴天霹雳:中度焦虑,重度抑郁。 女孩与奶奶相依为命,母亲早逝,父亲忙于新家庭和工作,鲜少陪伴。缺乏倾诉的成长环境,无处排解的负面情绪,逐渐侵蚀了她的心灵。 当父亲请假陪伴,与她共度时光,女孩的状态有所好转,笑容重现。但父亲复工之日,她再次陷入低谷。 家庭,不仅是遮风挡雨的港湾,更是孩子情感的依靠,情绪的港湾。老一辈人或许未曾过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他们拥有自由的玩耍时光,亲密的伙伴,自然的慰藉。而今,孩子被学习填满,与自然、伙伴渐行渐远,与父母的对话也局限于学业。情绪无处释放,只能压抑内心,心灵因此受损。 人生难免烦恼,孩子虽小,亦有忧愁、愤怒、失落、焦虑。有些困难,父母可代为承受,如物质匮乏;有些痛苦,则需孩子自行化解,如情绪之苦。唯有找到情绪的释放途径,学会自我慰藉,孩子方能拥抱快乐,享受幸福。 那么,如何为孩子打开情绪的释放之门?父母又该如何助力? 首先,允许孩子尝试各种情绪疏导方式。正如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我们可以教孩子: 生气时,跺脚、打抱枕、大喊、深呼吸,让怒气随风而去,让心情恢复平静。 难过时,放声哭泣,画画表达,静静发呆,或找父母倾诉,抚摸自己,感受温暖与安慰。 同时,阻止孩子使用错误的方式宣泄情绪。当孩子如失控的小狮子般打人、骂人、摔东西时,我们应耐心引导,告诉他们: 伤害自己、他人或物品,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身体宝贵,需倍加呵护;愤怒之时,易失理智;物品无辜,不应受损。 在孩子失控时,我们的拥抱、眼神如同大海,包容一切,让湍急的河流归于平静。 在父母的引导下,为孩子找到情绪的释放途径,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这些出口,将吹进温柔的风,洒下温暖的阳光,让孩子重拾快乐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