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浙江两兄弟扫墓时,发现父亲墓前有一个脸盆,说来也怪,这个脸盆中央盘着

乐山聊养生 2024-12-13 18:04:43

1984年,浙江两兄弟扫墓时,发现父亲墓前有一个脸盆,说来也怪,这个脸盆中央盘着一条雕花金龙,两人不识此物,就把它带回了家,没曾想,这个物件竟不简单! 1984年的春天,浙江温岭琛山乡莞渭童村的小山村里,细雨绵绵,山间的春意透着些许安宁。童宝友和童友清兄弟俩决定为已故的父亲童绍瑞扫墓。 这一天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因为生活的奔波让他们多年未能回乡祭扫父亲。这次回到家乡,心情既复杂又沉重,充满了对父亲的思念和未尽孝道的遗憾。 兄弟俩手持锄头,带着供品,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父亲的墓地。墓地早已被杂草覆盖,荒凉得让人心生愧疚。 他们低头无言,默默动手清理杂草,为父亲的坟墓重新修整。春风拂过,带来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但就在这宁静的氛围中,童宝友的锄头忽然发出一声清脆的“当”! 这突如其来的声响让兄弟俩停下了手中的动作,他们面面相觑,心中生起几分疑惑和不安。 童宝友蹲下身子,试探性地扒开土层,发现锄头碰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他的弟弟童友清赶忙凑过来,两人一起小心地继续挖掘。随着泥土被慢慢清理,一个青铜器渐渐显露出来。 它的造型呈盆状,通体布满复杂而精美的花纹,尤其是中心,一条雕刻栩栩如生的蟠龙盘踞其上,龙头高昂,五爪紧扣,气势非凡,宛若一件古代的艺术品。 看到这一幕,兄弟俩惊叹不已。童友清低声说道:“这东西不一般吧?看样子像个古董。” 但他们并不了解这件物品的具体价值,也不知道它的真正用途。带着疑惑和些许兴奋,他们将这个沉重的青铜盘小心翼翼地带回家中。 消息很快像春风一样传遍了莞渭童村,村里的乡亲们纷纷赶来看稀奇。一时间,童家被挤得水泄不通。 有人说这是祖先显灵赐下的龙盆,是福气的象征;也有人担忧地劝兄弟俩不要轻易碰触,可能这是不祥的陪葬物。 就在村里议论纷纷之际,这件事情传到了琛山乡政府。政府工作人员随即上报给温岭县文物部门。 第二天,文物专家便风尘仆仆地赶到了莞渭童村。一进门,看到这件青铜器后,专家们立刻屏住了呼吸,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震惊与兴奋。 在仔细清理并鉴定之后,专家确认这是一件商代晚期的重要文物,学名为“青铜夔纹蟠龙盘”。 根据测量,这件青铜盘高26厘米,直径61.5厘米,重达22.5公斤,整体造型为侈口、方唇、圆腹、圈足。 它的外表雕刻着极其精细的纹饰,包括夔龙纹、云雷纹等,显示出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巅峰水平。 而盘底的蟠龙浮雕更是罕见,龙首从盘底突起约10厘米,活灵活现,令人叹为观止。 专家还指出,这种青铜盘在古代主要用于祭祀,是贵族和王室权力的象征。蟠龙的形象寓意深远,象征着沟通天地、掌管生死的神秘力量。 这一发现让兄弟俩和在场的村民都大开眼界。谁能想到,这样一件看似普通的“脸盆”,竟是跨越千年的国宝?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样一件国宝级的文物,为什么会出现在温岭的偏远乡村?根据专家的研究和历史记载,这件青铜蟠龙盘很可能来源于江淮地区的徐国或群舒国。 据推测,它或许是随着战乱流落至此的,也可能是某位贵族在特殊时期将其带至温岭地区保存。 值得注意的是,这件蟠龙盘的设计与现藏于日本白鹤美术馆的“六鸟蟠龙盘”非常相似,两者很可能是一对姊妹器。这种跨越地域的关联,为研究古代文明的传播路径提供了新的线索。 在专家的指导下,童宝友和童友清兄弟最终决定将这件青铜蟠龙盘上交给国家。 他们深知,这样的文物不应私藏,而应该受到更专业的保护,让更多人了解它背后的历史故事。这一决定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表彰,兄弟俩因此被视为文物保护的典范。 这件青铜蟠龙盘被送往温岭县文管所进行初步保存,随后移交至浙江省博物馆,并被定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正式成为国宝级藏品。 1998年,它还被选送至美国参加“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辉煌。多年后,随着温岭博物馆的建成,这件珍贵文物最终“回家”,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如今,温岭博物馆为这件青铜蟠龙盘专门设立了展区,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还原了商代晚期的祭祀场景,让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3000年前的礼制文化。博物馆内游客络绎不绝,这件蟠龙盘成为当地最耀眼的文化名片。 这件青铜蟠龙盘不仅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它身上的夔纹和蟠龙形象,彰显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生命以及宇宙的深刻理解。 更令人惊叹的是,“龙文化”不仅仅存在于中国,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中也有类似的符号。例如,印度的那伽、玛雅文明的羽蛇神都和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现象让人不禁感叹: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崇拜竟如此相通。

0 阅读: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