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气在哪,痛就在哪,一个中成药,能散脾胃里的寒 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有这么一个方子,后世称其为虚寒胃痛第一方,这个方子叫小建中汤。 现在有中成药小建中颗粒,就是以小建中汤为基础,加减而成,说明书上对它的介绍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对虚寒性胃痛,效果很好。 小建中汤:桂枝、白芍、生姜、饴糖、炙甘草、红枣 桂枝和甘草搭配在一起可以振奋心阳,桂枝发挥主要作用,甘草起辅助作用。心阳如太阳缓缓升起,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把一部分热气降于地面,大地接收到足够的热,也会跟着暖起来。而在中医里,脾是属土的,就像广袤的大地一样。所以说通过振奋心阳,可以暖脾胃,散脾胃里的寒。 白芍和甘草搭配在一起能缓急止痛,当我们感到疼了痛了,往往是因为这些部位不缓和,中医说不通则痛,不通就是不够缓和。白芍解痉止痛,加上甘草,甘以缓之,让身体缓和下来,疼痛就止住了。 桂枝和白芍明明是性质相反的两味中药,但它们都能和甘草做搭档,而且配合默契,通过这两组药对,我们真正体会到了甘草的妙处,它的适用面的确很广。 生姜入脾胃,药性辛温,对付寒邪,当然要用温热的中药,生姜有向外发散的力量,能把寒气散出去。偶尔一次吃多了冷饮,胃中冷痛,一碗浓浓的姜汤就能把问题解决。 如果是反复的痛,长时间的痛,说明本质在于虚,因虚而寒,小建中汤补虚的作用比较突出,就拿白芍和甘草来讲,白芍味酸,甘草味甘,配在一起不但能缓急止痛,还能酸甘化阴。再看桂枝和甘草,辛甘化阳。饴糖和红枣补气养血,饴糖是用玉米、高粱等发酵而成,其主要成分是麦芽糖,虽然是糖,但是可以入药,因为甜的东西有补虚的作用。《本草经疏》载:“饴糖,甘入脾,而米麦皆养脾胃之物,故主补虚乏,仲景建中汤用之是也。”这样一来,相当于给脾胃补充气血阴阳。所以我们说小建中汤善于补虚。 胡希恕先生有一个医案,那是1966年,有一位姓张的男子,当时是四十来岁,因为总是胃痛,就到医院做了个检查,结果显示为胃粘膜脱垂。他找到胡老,希望用中医的方法进行调理。 大家知道,中医的核心是辨证,从此人的症状表现上看主要是胃中虚寒,只要肚子一饿就会感到胃部疼痛,就找个玻璃瓶子,灌点儿热水,捂一捂,情急之下,如果找不到玻璃瓶子,就用手按在肚子上,过一会儿也能自行缓解。而且这个人一向怕冷,爱出汗,怕凉风,大便微溏。 胡老给他开了小建中汤,这人回去以后,连续喝了一个星期,明显好转,只是偶尔饿肚子的时候,还是会疼,于是又按原方,喝了两个星期,很快就好了。 再来看小建中汤,我们说它可以给脾胃补气血,说明气血是有不足的,五脏之中,心脏也特别需要气血的濡养,气血不足,饿的时候就容易心慌,有心慌的感觉,也是辨证的关键,也要喝小建中汤。 如果寒气很重,可以合附子理中汤,中成药就是用小建中颗粒联合附子理中丸。
寒气在哪,痛就在哪,一个中成药,能散脾胃里的寒 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有这
李星锐
2024-12-14 07:07:50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