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交就交?” 天津一男子花了 10 年,捡了 600 多块蛟河橄榄石,专家知道后高兴得不行,然后建议他上交做研究,但男子接下来的话让专家无话可说…… 天津的李先生,原本是一位在城市中拥有稳定工作的普通人,同时他还是一位热爱石头收藏的业余爱好者。2002年的春天,李先生带着家人前往河南省乡村探亲时,偶然捡到一块绿色的石头。 这块石头不仅颜色迷人,而且后来被确认为极其稀有的蛟河橄榄石。这一发现点燃了李先生对蛟河橄榄石的强烈兴趣,他决定深入研究这种珍稀矿石。 为了追求这一爱好,李先生做出了大胆的决定:辞去工作,全家搬至蛟河橄榄石的主要产区,专注于收集和研究这些石头。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他不仅成为了一位蛟河橄榄石领域的“民间专家”,还积累了600多块这一稀有矿石。这一过程中,他的家庭却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与挣扎。 某个冬日的上午,小镇被薄薄的雾气笼罩着。李先生家院子里,摆放着许多简陋的设备和工具,地上散落着一些未经清理的石头。 突然,一辆黑色商务车停在他家门前,车上下来几位身着正装的专家,他们手中提着公文包,显然来者不善。敲门声响起时,李先生正在院子里检查刚清洗过的一块橄榄石。他放下手中的喷壶,走到门口拉开门栓,迎面便是专家们客气而带着些许急切的问候。 “李先生,我们听说您这里有一批非常珍贵的蛟河橄榄石,不知能否让我们一见?”为首的专家开门见山。 李先生犹豫片刻,最终侧身让开,领着他们走进了自己狭窄却摆满石头的屋子。 进入屋内,专家们顿时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一张木制长桌上摆满了分类整齐的石头标本,每一块都被贴上了标签,标注着发现时间和地点。桌旁的书架上摆满了专业书籍,还有几本手写的研究笔记。李先生带着几分自豪,用手轻轻拂过其中一块晶莹剔透的橄榄石,将其递给专家。 “这块石头是我三年前在一个废弃矿区找到的。当时天气恶劣,下着大雨,泥浆几乎将我陷住,但这一块石头的光泽让我知道,这是一块不寻常的宝石。” 专家们接过石头,用随身携带的放大镜仔细观察起来,不时低声讨论。这些石头的晶体完整度和颜色纯净度,显然超出了他们的预期。随后,他们仔细检查了李先生的其他藏品,感叹这些石头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 看完这些石头后,专家们直入主题,提出希望李先生将这批橄榄石上交,用于国家的科研和地质研究。“李先生,这些橄榄石蕴藏着巨大的科学价值。通过研究它们,我们或许能揭示地球深层结构的一些秘密。我们希望您能把这批石头捐赠给研究机构,这是对社会和科学的莫大贡献。” 李先生没有立刻回应,而是低头收拾着桌上的石头,将它们一一放回标本箱。整个屋内一时寂静无声,只能听见标本箱的盖子被轻轻合上的声音。几位专家面面相觑,开始意识到,李先生或许并不像他们想象中那样愿意合作。 终于,李先生直起身,语气平静却坚定地说道:“这些石头是我用了十年时间收集来的,每一块都承载着我的努力和付出。它们不仅仅是科研样本,对我来说,它们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上交,谈何容易?” 专家们听后显得有些无奈,为首的一位试图缓和气氛:“李先生,我们理解您的感受。但您也知道,这些石头的科学价值远远超出个人收藏的意义。如果您愿意配合,我们可以在研究中注明您的贡献,并为您争取合理的补偿。” “补偿?”李先生略微提高了声音,“你们觉得,用钱或者名声,就能换走我十年的心血吗?” 屋内气氛变得僵硬起来。几位专家面面相觑,似乎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面对李先生的坚决态度,专家们没有轻易放弃。他们从科学价值、社会责任等角度继续劝说,试图打动这位执着的民间收藏家。双方你来我往,语气逐渐变得强硬。 “李先生,您必须明白,私人占有这些稀有资源是有限的。只有将它们交给科研机构,它们的价值才能被最大化利用!” “我当然知道它们的价值!但是你们有没有考虑过,我十年如一日地冒着危险收集这些石头,我付出了多少代价?这些石头是我的,我有权决定它们的命运!”李先生毫不退让。 争论持续了近一个小时,最终以双方的不欢而散告终。离开前,专家们意味深长地留下了一句话:“我们希望您能再慎重考虑。无论如何,国家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先生的生活似乎并未因为这次专家的来访而发生明显变化。他依然每天在院子里忙碌,对石头进行分类和研究。专家团队的到来却让他的生活变得不再平静。 在多方压力之下,李先生最终决定折中。他选择捐赠一部分矿石用于科研,另一部分则作为家庭资产留存。他的这一举措不仅让专家感到欣慰,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矛盾。 但对于李先生来说,这一切远未结束。他依然希望在未来能通过合理的方式继续保护与研究蛟河橄榄石。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对梦想的执着,也揭示了追求理想与履行责任之间复杂的平衡关系。
现在砖家都是想不劳而获别人的东西
卑鄙无耻
忽悠
既然对科学研究那么重要,那些砖家就找不到呢???那帮应该是骗子。想骗宝石而已
值钱吗?能卖吗?
专家研究,为什么不自己收集而要不劳而获。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