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夜里,刚刚还政于宋高宗的张邦昌,又怀念起宋徽宗宠妃李春燕的温柔乡,两个人推杯换盏、念起旧情。次日,便有大臣向宋高宗告密,高宗淡然地说:“事没查清,话不能乱说。” 夜深了,刚刚还政于宋高宗的张邦昌坐在府邸中,酒杯斟满又空。他望着案上的一盏孤灯,思绪回到了那段特殊的日子,那是他被迫做了33天“伪楚皇帝”的时期。 那段日子里,有李春燕的陪伴,也有如履薄冰的无奈。他犹豫了许久,终究还是派人秘密送信给李春燕,希望见她一面。即便知道如今身份敏感,但对往日感情的执念让他无法割舍。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让北宋覆灭。金军攻破汴京,将徽钦二帝和众多宗室、妃嫔掳走,并胁迫朝臣推举一名异姓皇帝。 面对金军的威逼利诱,众臣只能提名张邦昌。彼时的张邦昌何尝愿意接受?他听闻消息后,惊恐万分,甚至绝食自残,试图以死抗拒。 然而金军态度强硬,扬言如不就范,便屠杀满城百姓。迫于无奈,张邦昌只能接受这顶沉重的“伪楚皇帝”冠冕。 登基后,张邦昌依然心向赵宋正统。他在位33天,从未以皇帝自居,不称“朕”,改自称“予”;办公不坐龙椅,命令只称“手书”,绝不使用“圣旨”;甚至禁止群臣行跪拜礼,始终表现得像一名临时的代管者。 在金军撤退后,他立刻将大宋国玺交还给赵构,主动归政于宋室。他的这一行为,为自己赢得了暂时的宽恕。 张邦昌的归政让赵构初登大位的局势得以稳定。赵构在南京(今商丘)登基称帝,是为宋高宗。然而,张邦昌心中并未因此获得片刻的安宁。 他常常想起那段艰难日子里的点点滴滴,尤其是金人赏赐给他的宠妃李春燕。李春燕原是宋徽宗宠爱的妃子,靖康之变后被掳北上,金军将她与其他十几名宋宫妃嫔一同赐予张邦昌。 在短暂的伪楚政权时期,张邦昌与李春燕朝夕相处,渐渐生出深厚感情。然而伪楚政权覆灭后,他们天各一方,这段感情也成了张邦昌内心的牵挂。 一天深夜,张邦昌终于按捺不住思念,秘密来到了李春燕的住处。两人举杯对饮,说起当年的点滴。 张邦昌苦笑道:“我一生碌碌无为,既不能为宋室尽忠,也难与夫人长相厮守。”李春燕叹了口气,低声说道:“张大人,如今时过境迁,咱们不可再冒险相见。若为人察觉,只怕会祸及您自身。”张邦昌沉默良久,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眼中却有一抹难掩的痛楚。 然而,这次秘密相会终究没有瞒过他人。次日,有朝臣向宋高宗告发,称张邦昌与前朝妃嫔私会,行为失当,甚至有不臣之心。 一时间,朝中哗然。有人指责张邦昌道德败坏,甚至暗示他心存叵测,妄图复辟。然而宋高宗对此却表现得十分冷静,他只是淡淡地说道:“事没查清,话不能乱说。”这番话既稳住了朝堂,也让人看不出他的真实态度。 赵构为何选择如此淡然?有人认为,这是出于旧日情分。当年靖康之变后,赵构与张邦昌一同被送至金营做人质,张邦昌曾多次周旋,化解了危机,甚至保全了赵构的性命。 此外,赵构的皇位名义上也是张邦昌还政所赐,若立即清算张邦昌,未免显得过于无情。然而,这份宽容终究只是表面,真正的杀机却早已暗藏。 张邦昌的命运在这次风波后急转直下。随着主战派的崛起,大臣李纲等人接连上奏,要求清算伪楚政权遗留问题。 他们指责张邦昌“僭位不道”,甚至揭发其与李春燕的私情,称此举不仅违背礼法,更是对赵宋正统的挑衅。高宗最终迫于压力,决定赐死张邦昌。 收到赐死命令的那一刻,张邦昌长叹道:“我虽无心僭逆,却难逃身后骂名。”随后,他在府中自缢身亡,结束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关于他的死,史书多有记载,南宋史家王称评价其“僭位多属胁迫”,认为他虽有过错,但罪不当死。 然而,高宗为稳定政权,不得不将其作为“秋后算账”的对象,以此维护南宋初期的统治权威。 张邦昌的一生令人唏嘘。他在乱世中左右为难,既不愿违背赵宋正统,却也难以摆脱金人的威逼。他的行为充满矛盾,既有懦弱的一面,也有试图挽救局势的努力。 在金军撤退前,他向金人提出七项请求,包括保护赵氏宗庙、减免岁贡、释放部分宋朝官员等。 这些请求大部分得以实现,为南宋初期争取了难得的缓冲时间。然而,这些努力未能为他赢得善终。 张邦昌的死后,金军以此为借口再次南侵,临安沦陷,宋高宗被迫逃往海上避难。在这场纷争中,无数人为这段历史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而张邦昌的名字,则成为后人争议的焦点。有学者认为,他是乱世中被迫妥协的小人物,是时代的牺牲品;也有人认为,他的僭位行为无论如何都难辞其咎。
张邦昌不好评论。大抵是个老好人,被这帮坏朝臣利用,又被大阴贼赵构拿来牺牲。宋之朝堂,阴霾罩天,阳气不振,与秦汉时代完全不同,一句话宋该灭亡。
张邦昌就应该代赵而居,也不会让那么多百姓流离失所,骨肉分离。
张邦昌的事情,你拿个秦桧的照片干嘛?!
至少比那个刘豫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