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37岁的张伯驹在青楼与一个“妓女”一见钟情,不顾一切将她解救出来,带她回苏州。 1935年的上海,正是热闹非凡的十里洋场,霓虹闪烁,车水马龙,四处弥漫着浮华的气息。 张伯驹,这位有名的民国四公子之一,从天津来到了上海,挂了个“盐业银行总稽核”的职位。 别看头衔唬人,其实就是个清闲差事,拍拍账本就完事,剩下的时间全被他用来追求自己的“风雅”生活了:赏画、京剧、歌赋、听戏、诗词歌赋。 此外,为了应酬,张伯驹也少不了要去逛逛十里洋场花花世界。 有一天,张伯驹在朋友的引领下,去了十里洋场一家颇有名气的店。 吃着花酒,听着琵琶,一时间诗意盎然。 正当他被琵琶声所吸引,顺着琴音抬头一看,只见琴师潘素手抚琵琶,低眉顺目,举止间透着一股温婉的江南气质。 这一看不要紧,张伯驹顿时对其心动。 而后便送了潘素一副对联:“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 潘素的艺名“潘妃”恰好被巧妙融进了这副对联里,既有才气又带几分深情。 张伯驹这人风度翩翩,才华横溢举手投足间透着名士风范,再加上那双温和儒雅的眼睛,潘素心里竟也泛起了涟漪。 谁能想到,这位抚琴的女子,原本是苏州名门之后呢? 潘素原名潘慧素,是苏州望族潘世恩的后代,琴棋书画样样都学得精致。 可惜,命运跟她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13岁那年,她的母亲去世,继母登堂入室。 继母对她不好不说,没过几年,以她擅长琵琶为由,直接把她推向了风月场所,成了个靠琵琶讨生活的苦命女子。 潘素虽身处青楼,但她与那些寻常女子不同。 她自幼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骨子里透着一股倔强和清高。 她弹琴是为了生活,但不谄媚、不迎合,脸上永远带着几分冷淡,倒是凭着这份气质和才情,赢得了不少人的欣赏。 当然,她也有过一段“风波”。国民党中将臧卓早就对潘素垂涎三尺,借着权势软禁了她,想把她金屋藏娇。 潘素心里憋屈,终日以泪洗面,哪有半分从前的才情与灵动? 这段过往,被张伯驹听,心里更是怜惜不已,暗自发誓一定要把潘素从这个“牢笼”里解救出来。 救美?这事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可没那么简单。臧卓的权势摆在那儿,张伯驹一个诗人名士,怎么斗得过?可张伯驹是谁? 那可是个有情有义的主儿!他找遍了关系,请朋友四处打探,软磨硬泡了许久,才找到机会将潘素救了出来。 或许大多数人都觉得她一个风尘女子,不值得张伯驹如此做。 可于张伯驹而言,她不是风尘女子,她是天上掉落人间的仙子,只是暂时蒙了尘。 潘素被救出的那一天,张伯驹赶到时,看到她眼睛哭得肿得像桃子,非常心疼。 带着潘素,张伯驹回到了苏州,那个她魂牵梦绕的故乡。他们没有大张旗鼓地操办婚礼,只是简单地邀请了几位至交好友,穿着素雅的礼服,走过了苏州园林的每一个角落。 虎丘山、拙政园、狮子林都留下了他们的笑影。 成婚后的日子,他们过得既贫又雅。张伯驹痴迷于收藏文物,家产一件件换成了国宝级字画。 而潘素呢?张伯驹为她请来名师,教她作画、写诗。潘素也不负所望,专攻青绿山水,画作逐渐在圈内小有名气。 她画山水,张伯驹填词,两人琴瑟和鸣,相得益彰。潘素的画,张大千曾夸过:“神韵高古,直逼唐人!” 日子虽清贫,却不失风雅。 但生活并非一直风平浪静。 1941年,张伯驹被汪伪政府的军官绑架,对方狮子大开口,索要300万伪币赎金。 家道早已中落的潘素,硬是靠变卖自己的首饰,四处托人求情,最终筹得40根金条,将张伯驹从生死线上救了回来。 因此一事,张伯驹对其更是刮目相看。 晚年的他们,依旧相依相伴,潘素依然画着她的青绿山水,张伯驹则继续为国宝奔波。当年的文物,几乎都被他们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这段感情,也早已超越了世俗的爱恋,成为了相知相守、相濡以沫的典范。 1982年,张伯驹病逝,享年85岁。十年后,潘素也在北京离世,享年77岁。 两人虽已不在,但他们的故事却被世人传颂至今。 张伯驹当年写下的那句:“两情一命永相怜,从未解,秦朝楚暮。” 如今读来,依旧让人动容。 1935年的那次相遇,从一曲琵琶到风雨同舟,张伯驹与潘素用一生书写了才子佳人的绝美传奇。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不在于身份地位,而在于一颗懂得珍惜的心。 潘素,这位曾经的青楼女子,用她的温柔与才华,为张伯驹的传奇人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张伯驹,也用一生的执着与深情,让这段佳话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