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在海南考察时,突然啥也不说了,还在饭桌上讲了一番让人惊掉下巴的话:从我的爷爷梁启超,爸爸梁思成,到我,我们三代人都是失败者。 梁从诫,这位生于文化世家的民国名人之后,他的名字常常被联想起父母和祖父的辉煌成就。梁从诫的祖父是晚清改革的代表人物梁启超,主张变法图强; 他的父亲梁思成是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其母亲林徽因更是“民国才女”的代名词,是建筑界的巾帼,也是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作为“书香门第”的第三代传人,梁从诫却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他的言行与思考也曾引发过不小的争议和深思。 梁从诫出生于一个令人艳羡的家庭。祖父梁启超不仅是思想家,更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改革派领袖,影响了几代知识分子; 父亲梁思成与母亲林徽因是中国现代建筑学的拓荒者,他们从废墟中抢救了大量珍贵的古建筑。正是在这样一个“巨人的肩膀”上,梁从诫的人生却充满了复杂的矛盾。他成长的环境虽高雅,却也压抑,这不仅影响了他日后的生活选择,也让他对家族的荣耀与失败有了更深的反思。 1980年代,梁从诫曾前往海南进行生态考察。这次考察期间,他在饭桌上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让现场的人为之震惊:“从我的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再到我,我们三代人都是失败者。”这一番话无疑引起了人们对梁家三代成就与遗憾的重新思考。 梁从诫为何会做出这样的评价?首先,他的祖父梁启超虽然学贯中西,是清末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但变法却未能成功,最终戛然而止,他个人也背负着被历史抛弃的遗憾。 尽管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学遗产,但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来看,他确实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命运。梁从诫将祖父定义为“失败者”,或许正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审视维新派未能达成初衷的苦痛。 其次,梁从诫提到自己的父亲梁思成。这位现代建筑学的开创者一生致力于古建筑保护,却在晚年遭受了“文革”的冲击,不仅个人被批斗,甚至亲手保护的许多建筑也在政治动荡中毁于一旦。 梁思成曾为保护北京古城奔走疾呼,却未能挽救拆城墙的命运,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对梁从诫来说,父亲的学术成果固然卓越,但从理想主义者的角度来看,父亲的很多努力未能实现,确实也可被视为一种“失败”。 最后,他将自己也列为“失败者”。作为梁家的第三代,梁从诫并未继承祖父的政治影响力,也未延续父母的建筑学事业,而是选择了一条相对冷门却充满意义的道路——环境保护。他是中国民间环保运动的先驱,创立了“自然之友”这一公益组织。 他的事业同样充满困难和挫折,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破坏,梁从诫的努力显得渺小而微弱。在他看来,自己的贡献远不足以与家族前辈的成就相提并论,因此他将自己也归为“失败者”。 其实,这番话不仅仅是对家族三代的“失败”进行总结,更是对时代与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反思。梁从诫并非真的认为家族没有成就,而是强调在宏大的历史面前,即使是名人家族,也难以避免遗憾和无奈。 梁从诫虽然在饭桌上说出那番话,但他并未因此停下自己的脚步。在他的人生中,转折点是1990年代初的环境保护事业。 他创立的“自然之友”是中国最早的环保非政府组织之一,通过举办环保活动和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他逐渐成为中国环保事业的先驱者。在他的推动下,中国公众逐渐开始关注自然保护、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他的个人生活却充满波折。他的第一段婚姻不幸,和青梅竹马的周如枚因感情破裂而分手。更为复杂的是,他的儿子梁鉴随母亲的姓改为“周”,并未继承梁家的姓氏。 梁从诫对此未曾公开表态,但这件事在民国名门望族中极为少见。在他与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女儿梁帆成年后,也选择随母姓改为“方帆”,这使得梁从诫的家族后代彻底摆脱了“梁”姓。或许,对于梁从诫来说,家族的荣耀与姓氏的传承已经不是他生活中的核心关注。 梁从诫晚年身体状况不佳,但他对环保的热忱始终未减。他用尽全力推广环保理念,将希望寄托于年轻一代。2010年,梁从诫因病去世,享年78岁。他的去世标志着梁家第三代的落幕,但他在环保领域的贡献却为后人铭记。 梁从诫的一生,是家族辉煌与个人追求交织的缩影。他的那句“从我的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再到我,我们三代人都是失败者”,既是对家族遗憾的总结,也反映了他对理想主义者命运的深刻反思。 尽管他认为自己是“失败者”,但他的努力却推动了环保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和时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成功或失败,真正的意义在于为信念而坚持不懈,为未来而无悔奋斗。
所谓成功与失败看个人要求,要求高,不统治全宇宙也算失败,放低要求,只要活着也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