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书画家启功的妻子病逝。咽气前,妻子对启功说:"我在后院藏了宝贝。"启

爱吃凉历史 2024-12-18 19:04:23

1975年,书画家启功的妻子病逝。咽气前,妻子对启功说:"我在后院藏了宝贝。"启功按照她说的位置一直挖,结果挖到一口大缸,里面有4个大麻袋。打开一看,启功立刻嚎啕大哭。 清朝末年,启功的祖父是雍正皇帝的儿子、乾隆皇帝的弟弟,但到了他这一代,家族早已沦落为旁支,生活与普通百姓无异。 民国时期的北京,胡同里住着形形色色的人,有达官贵人,也有市井小民。启功一家就住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四合院里,靠着母亲持家度日,生活并不富裕。 虽然家道中落,但皇室的血脉和传统依然在这个家庭中延续。每年的祭祖仪式从未间断,母亲也一直教导启功要记住自己的身份,谨言慎行。 1912年,启功出生在北京。从小,他就展现出对文字和艺术的浓厚兴趣。在母亲的支持下,启功开始学习书法和国画,这为他日后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二十岁出头的启功开始寻找人生的出路。他先是在一所中学当上了国文教员,教学之余也不忘练习书法和绘画。那时的北京知识分子大多生活拮据,启功也不例外。 1937年,日军侵占北京,城市陷入了一片混乱。启功失去了教员的工作,生活更加艰难。为了养家糊口,他开始靠写字画画维持生计。 这段时期,启功走遍了北京大街小巷,寻找每一个可能的机会。有时是为商铺写招牌,有时是为富家画肖像,虽然收入不稳定,但总算能够糊口。 战后的北平百废待兴,启功的生活也逐渐有了转机。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开始受到关注,声名渐起。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1952年,北京师范大学向启功抛出了橄榄枝,聘请他担任副教授。这份工作不仅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更让他有机会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才华。 在北师大的讲台上,启功开始系统地传授书法和绘画知识。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都被他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技艺所折服。 1932年的春天,北京城里飘着绵绵细雨。在母亲和姑姑的安排下,二十岁的启功在胡同口第一次见到了章宝琛。 这是一场传统的相亲,双方家庭都有着相似的背景。章宝琛比启功大两岁,为人温和沉静,是一位典型的北京闺秀。 同年秋天,启功和章宝琛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新婚之后,章宝琛开始承担起照顾小家的重任。 婚后的生活平淡而忙碌,章宝琛要照顾年迈多病的婆婆和姑姑,还要料理家中大小事务。每当启功的朋友来访,她总是默默地端茶倒水,从不打扰他们谈天说地。 1937年北京沦陷后,启功失业在家,生活陷入困境。章宝琛主动承担起了卖画的任务,不管寒暑,每天都在街头摆摊。 那段日子虽然清贫,但夫妻二人同舟共济。启功专心作画,章宝琛负责销售,两人配合默契,总算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到了1952年,启功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家庭经济状况才有所改善。但好景不长,1957年,启功被划为右派分子。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右派的身份意味着诸多限制和歧视。章宝琛却始终坚定地站在丈夫身边,从不抱怨。 政治动荡爆发后,启功再次遭受冲击。为了保护丈夫,章宝琛每天都守在门口,一旦发现红卫兵来搜查,就会及时通风报信。 在那些动荡的岁月里,章宝琛想尽办法保护启功的书画作品和文稿。她把这些珍贵的作品一层层包好,藏在后院的大缸里深埋。 1975年的一天,躺在医院病床上的章宝琛对启功说起了一个秘密。她告诉丈夫,在家里的后院埋着一口大缸,里面藏着重要的东西。 启功立即赶回家,按照妻子描述的位置开始挖掘。果然,在后院的土地下,他挖出了一口大缸。 缸里装着四个严密包裹的麻袋,每个麻袋都用多层纸张仔细包裹。打开后,启功发现这些都是他早年的书画作品和文稿。 不久后,章宝琛离开人世。她生前最后的心愿是能住进属于自己的房子,但这个愿望终究未能实现。 失去妻子后,启功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开始整理和修复那些被妻子保护下来的作品,将它们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启功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他的书法作品开始受到追捧,一幅字画往往能卖到很高的价格。 但在物质条件改善后,启功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他将卖画所得的200万元全部捐给了北京师范大学,用于支持教育事业。 启功拒绝了所有再婚的提议,独自住在简陋的房子里。 2005年,93岁的启功在北京离世。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与章宝琛合葬在一起。

0 阅读:130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