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以后,林徽因认为碑文应该用楷体来写,但具体由谁来写

文山聊武器 2024-12-20 19:43:27

1955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以后,林徽因认为碑文应该用楷体来写,但具体由谁来写犯了难,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彭真说:“周总理的字苍劲雄伟,刚劲有力,有如颜碑,风格端庄凝重,可以问问周总理”。 1949年,周恩来总理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突然召见了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商讨为新中国的革命烈士寻找一块安身之地。 新中国成立后的动荡时期,许多革命战士的壮烈牺牲未曾得到应有的纪念,周总理认为,烈士们的英名需要永久传承。 周总理要求选址应尽量靠近市区,方便烈士家属和民众祭拜。 环境要优美,避免占用农田。 吴晗得到了指示后,立刻开始与相关部门联合展开了寻找合适场地的工作。 北京的西郊八宝山被认为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八宝山原本是明代一位司礼太监的埋葬地。 当地的“褒忠护国祠”原为供奉该太监的庙宇,内部住着一群年老的太监。 经过与信修明等人的多次沟通,虽然最初受到抵触,但最终他们同意搬迁,八宝山的改造工作顺利开始。 林徽因作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受邀参与了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规划。 林徽因对公墓的设计别具匠心,她参考了许多历史建筑与陵墓的风格,最终设计出一座如盛开之花的建筑方案。 公墓分为墓区和骨灰堂两大部分。 尽管规划和设计在1953年才正式完成,但八宝山公墓却在1950年迎来了第一位国家领导人任弼时的葬礼。 他年仅46岁便因病去世。长期的革命斗争使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在八宝山公墓的第一期工程尚未完工的情况下,任弼时的遗体被安置在护国祠前的一个临时坟台上。 葬礼当天,毛泽东亲自为任弼时入殓并题词,中央领导人也纷纷到场。 随着公墓二期工程的推进,任弼时的墓穴被设计并最终安置在公墓东北角的半坡上。 从任弼时开始,八宝山革命公墓逐步接纳了更多的革命烈士与国家领导人,如董必武、瞿秋白、朱老总等。 每年,不仅有无数的革命后代前来祭奠,普通民众也常常怀着崇敬之情前往。 此前,人民纪念碑的建设过程中,林徽因提出纪念碑上刻写的文字应该由毛主席亲自题写。 这个建议迅速得到了支持,彭真随即将这一想法转达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得知后虽然略有犹豫,但最终还是同意了在碑心石上亲自题写大字。 毛主席亲自提笔写下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但在纪念碑的建造过程中,剩下的部分仍需人继续书写。 彭真再次找到了毛主席,希望他能亲自完成剩余的内容,然而毛主席笑着表示,这项任务的内容他可以参与编写,但书法部分则不适合由他完成。 彭真决定寻求委员会的意见。 他在都市计划委员会上提到毛主席建议选择另一个书法家来完成剩余的碑文。 在众人赞同下,彭真提议邀请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自幼便热爱书法,五岁起便练习毛笔字。 到十四岁时,他的书法已经引起了学校的关注,并且在革命时期,周总理依然保持着写字的习惯。 然而,周总理此时正处于北戴河休养。 彭真担心打扰到周总理的休养,犹豫不决。 毛主席得知后,安慰他说,书法对周总理而言是一种爱好。 周总理得知来意后十分高兴,表示书法对他来说并非负担,彭真将毛主席已经写好的内容交给了周总理,周总理在认真审视后表示,在自己身体稍微恢复之后再进行书写。 他特意准备了大量稿纸,反复练习,最终经过四十多遍的修改,才完成了他认为最满意的一版碑文书法。 像周恩来总理这样的书法家还有很多。 邓小平的书法作品充满了独特的气质,尤其是在为大学题名时。 华东师范大学的六个大字便深刻地展现了他的个性。 邓小平的书法融入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既有刚毅果敢的气质,也有沉稳内敛的神韵。 字形结构严谨,笔画刚劲有力,但又不失圆润与柔和。 每一笔的起伏变化,大小、长短、粗细之间的对比,尤其是在点画的处理上,他善于运用柔韧的圆劲和锋利的切入。 邓小平的书法,也深受他童年时期练字经历的影响。 早年,他常在家中池塘旁练字。 在他的作品中,笔画的自然流畅,让观者从中领略到一股磅礴的气韵。 参考文献:[1]易志仲.周恩来巧用标点[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1993,0(11):11-11

0 阅读:38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