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河南在历史上每次发生饥荒,逃荒都向西走?因为西边才有活路。为什么西边才有活路?因为陕西人仁义,会真正接纳河南人。去问问,关中地区,多少人祖上都有河南血统?那家往上数没几个河南的亲朋?豫陕是真的亲人。不光是1938年和1942年,历史上多次河南饥荒,流民进入陕西,都被当地人包容接纳,大家一碗水端平,不歧视也不排斥,这份情谊比金子都珍贵。
要说起来,陕西和河南这两个地方,历史渊源深厚。它们同属黄河流域,气候、地形和生活习惯接近,本来就像是一家子。陕西那块地,土地肥沃,水资源也丰富,物产丰饶,比起河南土地盐碱化严重,资源贫乏的地区,生存条件自然要好很多。遇到河南庄稼歉收、民不聊生的时候,陕西就成了逃荒的首选地。
而且呀,陕西人的性格,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他们重信守诺,待人热诚,对方有难,那是倾囊相助。别看他们平时讲话硬邦邦的,可谁要是遇到困难,绝不含糊,能帮一个就是一个。河南逃荒来的人,来到陕西,你说他们担心受歧视,受排挤,那就太小看陕西人的心胸了。他们看到河南人逃荒过来,身上衣服破破烂烂,脸上脏兮兮的,却毫不犹豫的伸出援手,哪怕自己的日子也过得紧巴巴。
记得有这么个故事,有个河南的逃荒人赶着车,经过陕西一个镇子。车陷进泥里了,推也推不动,急得满头大汗。旁边走过一个陕西老汉,见状就招呼几个乡亲,冒着雨帮着推车。河南人千恩万谢,要不是他们帮忙,他那车粮估计就送不到家了。这个事儿在当地传开了,大家纷纷点赞,说陕西人帮了河南人一个忙,更是帮了一个家。
陕西人在接纳河南逃荒者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鲜的文化和技艺。河南种小麦,陕西种玉米,两个地方的食物相互交流,让饭桌上的选择更加多样。河南的豫剧,陕西的秦腔,两种不同的戏剧碰撞交流,激发了许多精彩的艺术创新。河南汉子勤劳耐劳,陕西汉子耿直豪爽,两省人携手共进,在黄河畔开创了一段段佳话。
提起老家话,河南和陕西也都有着相似的方言,交流起来没障碍。所以逃荒的河南人到了陕西,不仅没受到排斥,反而很快融入了当地的生活,甚至几代下来,旁人已经分不清那户是不是祖籍河南。这些人在陕西扎根下来,勤恳劳作,生儿育女,成为了陕西的一份子。
平凡的日子里,两家邻居又多了几个河南的面孔。他们与陕西人一道,同甘共苦,共谋生活。逃荒的苦难日子成了过去,如今说起这段历史,河南人和陕西人都会感慨万千。时过境迁,忆苦思甜,说一句“咱们都是亲戚”,那不是客套话,那是几代人共同写就的历史篇章。
正是早期中原先民的迁入,才是古时的戎狄蛮荒之地,逐渐出现文明之光,中华文明的形成史,就是一部中原先民的迁移史,其中陕西应该是最早的受益地区。
陕西的名字来源都是河南陕县以西的意思
狗屁
我不信,要是真的,陕西人口早就超过河南了!怎么会比河南人口少那么多?陕西人口不到四千万,河南人口接近一亿(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已经过亿),而且陕西面积20万平方千米,河南才18万平方千米……[静静吃瓜][静静吃瓜][静静吃瓜]
本人湖南人,小时候经常见到河南安微逃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