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就是就是平原地带,为啥打不过去? 这算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了,从军事角度来说

博惠评历史 2024-12-21 21:26:41

塔山就是就是平原地带,为啥打不过去? 这算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了,从军事角度来说,平原地区能够搞防御战的军事大拿千年来估计都难世出一个,更不用说能够在平原地区硬抗六天。(实际上是五天,国军在中途休息了一天) 我们铺开塔山战场的地形,其实并非是大面积平原,而是有几处贯通相连的小山头存在,这是塔山防守战能够守住的根本性地形优势。 如果是在面积广阔的华北平原,毫无所以,就不可能出现“塔山奇迹”。 1948年9月,当辽沈战场外围战役打响后,程子华作为兵团司令员率领四纵和十一纵的团以上干部登上了塔山防线的唯一高地白台山。 白台山的平均海拔100多米,这种量级的山头,对于任何一个部队而言都不具有危险性或者说战略前进时能够真正的起到阻拦性质的作用。 大家最终商议拍板的结果是令人震惊的。 ---脚下的白台山只能作为次要阵地,核心阵地构筑在白台山脚下的塔山和桥头堡地区。 这两个地方,塔山控制一条公路,桥头堡控制一条铁路。 以前,诸葛亮命令马谡屯兵街亭山下,告诫他务必“当道扎营”,死扛魏国大军。马谡不听,觉得依仗山头高地更为稳妥,结果街亭丢失,影响到了诸葛亮的战略全局。 刘邦北伐匈奴,主动退守白登山,也是喜欢往高地上跑。 中国乃至世界的兵法,高地防守一定是必须要强调的要点,即便没有学过兵法的人,屯兵高地一定是有好处的,这是任何一个人在遇到危险时的本能思维。 但屯兵高地,也要看敌人的真正战略意图是什么?像诸葛亮命令马谡屯兵街亭山下,目的是为了拦截曹魏猛将张郃断其退兵后路。 像刘邦兵退白登山,匈奴的目的是为了吃掉刘邦的大军。 也就是说,人家进攻方对你所占领的战略要地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为了吃掉你的主力,你所防守的要地就是一个必须要攻打的重点。 可如果,对方是有更大的战略目的,例如塔山战役中,国军是为了救援锦州,也就是说我军防守的塔山只是一个途经点,那么只要有绕开的机会,就可以绕靠他。 这就是为什么当初东野必须要在塔山平地防守的真正原因。因为当时的兵团司令员程子华考虑到了这一要点,塔山和桥头堡这两个控制交通要道地方,距离高地白台山的距离有20里距离。一旦国军放弃进攻高地白台山,直接从塔山、桥头堡冲击,再想要转移兵力根本不可能。 所以,塔山防线的核心最终放在了塔山和桥头堡两个核心要地上。 国军方面,在进攻时采取的是梯次进攻战略,每次只是使用3-4个师的兵力发起进攻,前线虽能突破,却无法快速稳住阵地,在这场塔山阻击战中国军也曾多次突破我军防线,但很快就会被我军打退。 塔山的防御战术,原来同样是梯次性防御,但每梯次的兵力几乎是对等的,这也导致几天的防守下来,前线部队的损伤相当大。后来程子华结合前线战报,想了一个好办法,将均等梯次防御更改为尖锥型梯次防御。 尖锥型梯次防御,在第一线仅仅使用少量的部队防守,我们在塔山的战史资料中经常能够看到一个班、一个排的字眼。第二线、第三线的部队则依次递增。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线部队因为人少可以尽可能的减少伤亡。同时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因为一线兵力的过度减少,导致一线阵地其实也容易被突破。但因为二线和三线部队是梯次增加的,一线部队丢失的阵地不要紧,二线部队需要在国军刚刚突破一线阵地还未站稳脚跟的时候,快速出击压迫。如果还打不退,三线的部队再次冲击,直到打退。 这也是为什么塔山阻击战前几天损伤特别大,后续损失数量渐渐减少的原因。 那么,一定有人会有疑问,塔山既然打不过去,为什么当初不绕过去? 很遗憾,在塔山的东侧面都是山地,国军的十几万救援大军为的是快速增援塔山,部队在高地行军的危险性应该不用说,只要随便一支部队出击,那就是全部崩盘的命运。

0 阅读:337